挚爱——文学作品中的影像揭示
一
摄影自从克服了技术的限制以来,所留下最多的影像或许就是家庭成员的纪念照片。每个家庭中都至少有一个或几个相册,它们所呈现的是一次次或美好或感伤的历程。相册的封面已经微微发旧,暗示着它们已经经历无数次搬家和翻看的磨损,相册打开的扉页上总有印刷精美的小字,一般是一段追忆时光的美好语句:挚爱家人,光影再现。
这种表达摄影与爱的语句非常多,在摄影还没有发展到数字影像的时候,家庭照片与文字的关系异常紧密。打开相册,一般你会发现拍摄时间最靠前的那些照片大都微黄、破损,或者因被反复折叠而残留着白色的印痕。这是时间在影像表面留下的物理印记,它意味着这张照片如此难得,承载着很大的信息量,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因此人们不可轻易地将这种照片丢弃。翻看家庭相册,有时更像一种仪式。人们不会在紧张局促中去选择这一举动,看家庭纪念照大都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家里来了受欢迎的客人,主人高兴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秘密公开出来;或者是为了迎接未来有可能成为家庭一员的新人而特意传递出一个接纳的信号。家庭照片如此私密,以至于不能在随便的时间,随便拿给外人看。这让照片具有了与其他平面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殊性。一张家庭成员的纪念照勾起的更是一种微妙的情绪,拿到一张陌生而久远的照片,人们会自觉地唤起一切记忆来填补时间的空白,回忆有关这张照片的一切来龙去脉,这些照片就像是时空中的某个虫洞,隐秘地存在着,等待有心人进入里面窥视过去,这是摄影带来的独特审美经历。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在他的小说《神谕之夜》(Oracle Night)里描写了家庭照片带给人的独特情感。《神谕之夜》讲述了一个陷入危机的、在真实世界和他笔下塑造的虚构世界中都力不从心的中年作家,他原本试图一步步解开自我认知的谜团,却在这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他的妻子和朋友。小说中有许多绝美的段落不乏哲理与警醒,每次当我读到有关“摄影奇遇”的那几页时,独特的阅读体验都能打动我,如亲临现场一般。以下文字来自一个叫约翰的男人,他谈到了他已经去世的妻子的弟弟理查德的故事:
他(注:指理查德)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没什么内涵,今年四十三岁了,除了在高中篮球队打球的时候短暂地辉煌过一阵以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浑浑噩噩,从两三所大学退学,从一种无聊的工作转到另外一种,不像个已婚的人,从没真正地长大,脾气很好,但是浅薄,乏味,有一种呆滞的麻木,使我不由自主地紧张……他结了婚,有两个女儿,仍旧在混日子,干些没劲的工作,计算机零件推销员还是效率顾问什么的,我忘了。他还是把每个晚上都消磨在电视机前,足球赛、连续剧、警匪片、风光片,他热爱电视里播放的每一样东西。但他从来不读书,从来不选举,甚至从来都懒得假装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点看法。
约翰嘴中的理查德形象非常生动,理查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约翰甚至是带着一种“精英主义”的轻蔑口吻来界定约翰的,在肉体与精神双重麻木下,约翰对理查德抱有一种极大的遗憾和不屑。
这些刻画理查德人物性格的文字是为后面引出影像事件所做的必要铺垫。之后小说接着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