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

本书代表了有关当代美术的一种新形式的书写。当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可说是汗牛充栋,即便是刘小东本人的画册和展览图录也是洋洋大观。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文本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对一个重要艺术家手写和口述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发表。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材料汇编,而同时也包含了对艺术家创作和思考经历的系统思考和综述,为本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书中三个部分里,第一部分“导论”对刘小东的绘画和创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二部分“访谈”通过笔者与刘小东的对话体现出艺术家对自己所走过道路的回顾,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第三部分是书的主体,首次发表了刘小东从1998年到2014年间系统积累起来的17本笔记本的全部文字内容。如下文中将要谈到的,从1980年代起,刘小东逐渐形成了在笔记本上思考和构想作品的习惯,常年下来积累了多个这种本子,其中包括了速写、草图和大量的文字。这批材料不但保留了有关他的绘画过程和思考过程的大量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他在观察世界和艺术创作方法的持续性变化,对于研究他的发展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表这批笔记本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关这个重要当代艺术家的原始材料。编者的职责不是对材料作价值上的判断和取舍,而是尽力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并将其综合、整理入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和年代架构,以便美术馆、收藏者和研究者得以在今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查询和使用。

这种对原始资料的积累带有某种观念和方法论的意义。论者一般把20世纪7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起始,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程。虽然这段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流光一瞬,但是在美术史上,任何艺术传统和潮流的起步时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不断被研究者重顾和反复解读。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早期资料的丧失,美术史家常常需要花费极大心血对艺术家、展览和文献材料做艰苦的收集。时间的推移也往往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使得对真品和赝品的识别出现意见分歧的局面。这些学术经验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在第一时间内,在尽可能和艺术发展同步的状态下积累资料的重要性。特别是如果艺术家本人能够参与这个工作的话,则更可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和完整,为以后的研究和收藏带来极大的便利。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个人不约而同地开始进行对中国当代艺术原始资料的收集工作,导致一些当代艺术档案、年鉴以及回顾性展览和出版物的出现。但这些努力同时也提出如何更为精确和完整地进行这些工作的问题。处理和呈现原始资料的科学性和方法论遂成为学者和藏家关切的焦点。本书可说是对探讨这个问题所做的一个努力。其目的是通过编者和艺术家的密切合作,为中国当代美术研究的进一步学术化、严谨化提供一个个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