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3)

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可以减少不平等。例如,过去有一种不平等的来源——火灾,遭受火灾的人就会无家可归,但保险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时代在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人们可以承担风险,而且过得充实,即使遭遇个人风险也不至于一筹莫展。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分散风险,或者利用大数据来写出更加完善的合同,等等,这类似一种更加广义的保险。

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带来了很多创新,也会催生泡沫。比如说,2013年,比特币的价格从1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在希勒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泡沫。比特币看似可以独立运作,但这也让其变成了投机者的天堂,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不过,希勒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创新。目前,我们还在用数千年前就发明了的硬币,但或许应该有新事物来取代它。比特币可能创造了泡沫,但我们的确需要更好的支付系统。支付技术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新领域,人们都希望商品的价格更准确,合同更为清晰,支付更加方便。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改善商业和金融的运作方法。谈到互联网金融可能产生的影响,希勒认为,实体科技和金融之间是相互交融的,金融创新的价值不会马上被人们认识,正如印刷机诞生一个世纪后,才出现了报纸,印刷机的价值才体现出来一样。在历史上,实体科技和金融技术相互作用,带来了非凡的成果,但这个过程比较慢,新生的互联网技术也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律。发明实质是发现这些发明如何相辅相成,又如何与人们的心理相互作用,不去试一试,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人们对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会如何反应。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互联网金融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终将改变世界。

互联网与金融民主化

网络社会的崛起,让各个领域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相继发生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变革。在经济领域,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管理领域,我们从控制型管理走向激励型管理;在文化领域,流行文化日渐昌盛,精英文化不再一统天下;在思想领域,进化论被广泛接受,创世论逐渐成为过去时;世界也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这样的变化同样在金融领域里发生,个人越来越把握金融的主动权。

20世纪50年代,消费者贷款开始。1958年,美国银行(Bank ofAmerica)试发行了6万张信用卡,世界从此进入了中产阶级“透支未来”的信用卡时代。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货币市场基金使得股票变得大众化。历史数据显示,1950年,仅有9%的美国人拥有股票,而到了2000年,则有超过50%的美国家庭拥有股票。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开创了“垃圾债券”业,将信用等级低的中小企业拉到同一起跑线,成就了MCI(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运营商)和CNN。

1999年,PayPal在电子支付上的创新让任何人不仅可以用信用卡付款,也可以用信用卡收款。到了2009年,Square更进一步地创新了支付手段,让任何手机都可变为POS机。

2005年,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互联网上第一家P2P银行)诞生,它开创的P2P贷款,让任何人都可以绕开银行,实现放贷和借贷。

金融和互联网一样,同样具有“水”的性质。它的影响力并不会只局限在某几个垂直领域里,而是渗透在各行各业、各种专业领域的诸多细节处,无声地使世界发生改变。因此,当互联网和金融相遇、成就互联网金融时,它的渗透力会更强,推动自下而上、更具普惠性的金融民主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