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第三大国”领袖(3)

确实,分享和沟通的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比如,在Facebook之前,网络分享也很多,但不少都是匿名分享或假名分享。扎克伯格认为,如果提供一些使用真实身份的服务,也许会很有用。

毫无疑问,人的人际关系圈首先起源于实名的亲人和密友圈,匿名常常是针对陌生人的,而且实名可以让人更诚实,避免对不同的人心口不一。果然,实名制推行后,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少人开始采用实名分享。

Facebook之所以能成功,它推行真人社交、成为线下社交网的真实写照,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在线下本来就有自己的人际网,只是现实中的人际网由于受限于时空,可能会变得松散,甚至消失,但Facebook又把这些关系网重新建立和加强了。比如说,有人就曾经通过Facebook找到自己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同学。这就使Facebook有别于其他一些匿名社交网站,比如通过共同兴趣建立连接的匿名社交网站。

在2007年率先开放平台,把网站用户和关系数据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使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针对Facebook开发应用程序,这是Facebook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措施调动了企业和软件开发者参与建设 Facebook的热情,直接丰富了Facebook上的应用程序,如在我们本书中谈到的Lending Club,最早就是通过在Facebook上的应用打开业务局面的(见本书雷诺·拉普兰赫篇)。而更加丰富的服务和体验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把Facebook的发展推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增长轨道。

电脑一词来自于拉丁文“一起思考”

牛津大学的教授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曾经深入研究过人类的交际圈。通过研究,他为人的交际圈给出了一系列数字范畴。他认为:一个人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个人,他们是这个人最亲密的亲人或朋友;第二层有12到15个人;而150则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比如在狩猎采集型社会里,一个宗族通常有 150名成员,西方军事史上,最小的作战单位也通常有150人。有不少社交网站都应用罗宾·邓巴的理论来规划自己的产品。

人是不是只能维持150人的紧密圈子呢?扎克伯格并不这样看。也许人天然有这个局限,但电脑放大了我们的脑力,就像我们的视力虽有局限,但眼镜或者望远镜能极大地改善和拓展视力一样。扎克伯格特意强调,电脑这个词来自拉丁文“一起思考”,它成为我们思考的辅助,而Facebook也是增强人类活动能力的辅助手段,正是因为有了Facebook这样的社交软件,我们才拥有了一个更加紧密也更加庞大的社交圈子,即使远隔万里,也会彼此关照,世界因此变小了。

让50亿人都能上网

在扎克伯格看来,许多伟大的公司都始于伟大的使命,其初衷并不是为了赚取巨额的利润。Facebook也一样,它创建初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显著的改变。但如果想让这样的改变持续下去,并且不断扩大影响,Facebook就必须盈利。所以,他本人始终致力于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支持Facebook的发展。

继Facebook之后,扎克伯格又有了一个宏大的愿景——为了让全球50亿人都能够上网,他创立了internet.org。目前全球能上网的人还只有约27亿,扎克伯格认为这一现状必须要做出改变。在他的眼里,上网分享观点、接受教育、找到工作、得到医疗保障等都是人权。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之后的20余年里,全球就有约27亿人“迁徙”进入互联网世界。我们目睹了像Facebook这样庞大帝国的崛起——它在短短十余年间影响力就遍及全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不是造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而没有给后来者留下多少机会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