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的日子到来了(1)

正德十三年,恶搞皇帝朱厚照郑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谕旨,要给一位名叫朱寿的将军加封镇国公。他命吏部道:“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

朱寿是谁?拽到可以让史上最自大最不理朝政的明武宗朱厚照这么重视?

朱厚照抢过主持人的话筒:你爷爷的,我就是朱寿!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啊!

话说明孝宗朱祐樘大好人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好不容易博了个“弘治中兴”,结果因为忽视了对娃的教育,导致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弘治前。

朱祐樘快挂的时候,派人把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召至乾清宫病榻前,嘱托道:“朕自继位以来,一直遵守祖宗法度,不敢怠慢荒惰。日后之事,多烦尔等费心!”

就这样还不放心,他专门拉着刘健的手,托孤道:“太子年幼,好逸乐,爱卿当教之读书,辅导他成为明君。”

烛台上的火光飘忽不定,随风摇摆,终于化作一缕轻烟,渐渐散去。老实人朱祐樘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还留下了一个祸根。

山雨欲来风满楼。

(★pic16-朱厚照.tif

朱厚照

明武宗,正德皇帝。由史观其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看似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武宗又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一挥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据说他还精通佛学,会梵文,亦能礼贤下士,可见他不乏进取开明之心。可以说,他是明朝最特殊、最不像君王的君王。其实,他的功罪自在后人评说。)

中国的史书问题多,争议多,但所有的正史、秘史、稗官野史都统一口径,坚定不移地给予了明武宗一个明确的评价—昏庸至极。(朱厚照:你爷爷的,那是他们跟我的价值观不同。)

朱厚照到底有多昏庸?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就会马上怒斥一句:“你想学朱厚照吗?”于是,这些小皇子,小贝勒,小格格们私下里玩游戏时,一言不合就会吵起来。

贝勒甲:靠,你丫二不二啊,你朱厚照啊!

贝勒乙:草,你丫才朱厚照呢,你爸朱厚照,你妈朱厚照,你全家都朱厚照!

平心而论,朱厚照也是冤大头。李东阳就曾说:老百姓的情况,郡县不够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够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不够了解。

其实,这个说法已经很保守了,现实情况往往更遭,老百姓和皇帝之间起码隔着七八道关卡,是个人都会不指望信息在经过这么多层传递后仍不失真。

由于每道关卡都是一道选择题,加工哪个,隐瞒哪个,说多说少,如何取舍,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也是各级官吏必须拿捏好的头等大事。

因此,在权力方面,皇帝无与伦比,但在信息的封锁和扭曲方面,文官集团却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负责直接向皇帝反映真实情况的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也不能免俗,要么被收买,要么等着被踢出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官场上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识—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

皇帝很着急,后果很无奈。

朱元璋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不可能对官员的每一起违纪行为都了如指掌。因此,他遍插特务,机关算尽,就是为了监督百官,肃贪反贪。然而,这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似乎永无止境,贪官污吏就像野草一般顽强,赶不尽、杀不绝,义无反顾,前仆后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