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童年很华丽(2)

王天叙跑出来抱起兀自喋喋不休的王守仁,问:“你从哪学来的?”

小守仁眨了眨那双大眼睛,道:“父亲念书时听见了,便记在心里。”

众人惊愕不已。

这一年,王华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举家迁居到北京。

为了使王守仁接受更好的教育,王状元花了大笔“择校费”把他送到了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念书。

王守仁同学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师们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据同学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愿意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经常讨论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人曾在他的课桌上发现一首打油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如此古怪的诗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没人能读懂,于是老师们一致判定这孩子思想有问题,准备找他单独谈话。

可没过多久,问题少年王守仁就主动找到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这成了他一生的真正起点。

问题是:“何为第一等事?”

少年王守仁已经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问题。多么不俗的孩子!可惜,一个庸俗的老师给出一个庸俗的答案。不过正是这个答案成就了王守仁早熟的名声,也留下了这个故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这和今天教育小孩要考重点大学差不多,虽然善良,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王守仁摇了摇他的大脑袋,不以为然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一个十岁就立志要当圣人的小孩,翻遍古今中外的史书也找不出几个,更何况是在明朝那个盛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

有梦想不足以使一个人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

(★pic4-王华.tif

王华

王阳明之父。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江湖传闻吏部尚书刘珝泄题给黄恂,王华适巧窥见,暗记应试,而黄恂却得第二。 )

许多年后,当王守仁冥思苦想,追寻生命中那颗“良知”时,儿时的这段朦胧的插曲让他恍然大悟—良知天然呈现,不用去外界寻求。何为第一等事?问得好!问出了人为什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去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儿时那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