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股圣手到一代骂神(2)

再者,明清的科举考试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头尾的童试与殿试考官才有机会见到考生的书法,而在竞争最激烈的乡试与会试,为了防止考官作弊,采取了糊名易书的制度。考生的原卷必须再由眷录手用朱笔重抄一遍,称为“朱卷”,即使吴稚晖答卷用的是篆书,眷录上去的“朱卷”也已经是楷体字了。

笔者翻阅由吴氏门人杨恺龄编撰、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民国吴稚晖先生敬恒年谱》,总算找到了吴稚晖中举的真正原因。在科举时代,考官不仅要给考生评定优劣,还要给每一份经手的卷子下批语。乡试共分三场,吴稚晖第一场考试所得到的批语是“义深词简次三一律诗秀”,这一场考的是四书文与试贴诗,在三场中是至关重要的,考官的意思是吴稚晖的文章言词凝练、含义深刻,同时诗也很漂亮。第二场与第三场的批语分别是:“别具隽眼,解经不穷,春秋一艺,尤引证确鉴,足以羽翼经传,洵通场仅见之作。”“殚见洽闻,考订详確。”这都表明了吴稚晖对于经传典籍所下的功夫之深。

在可以欣赏到考生书法的童试中,吴稚晖考了多次,二十三岁才中秀才,并不年轻,倒是在看不到书法的乡试中一次见效。可见,书法并非吴稚晖中举的关键,八股文章写得好、学养深厚,才是他中举的真正原因。

不过吴稚晖确实曾经凭借篆书在考试中收得奇效。清代读书人中秀才后,往往去投考书院,进一步提高自己,为考举人作准备,书院提供膏火银和奖学金,也是贫寒学子理想的读书之处,所以报考好的书院,尤其是大书院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二十五岁时,吴稚晖去投考著名的江阴南菁书院,用篆书答卷,居然以“古学第一名”正取。清代书院人才辈出,正是有这样一点开明之处啊。

吴稚晖家境贫寒,科举是他当时出人头地的唯一道路。但他的篆书对于他的科举之路并无一点帮助,可以说完全是出自个人的兴趣,也未经名师指点,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没有对书法高度的热爱肯定是无法做到的。令我不解的是,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往往跟他的性格有共通之处,篆书讲究的是体正势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没有棱角、只有圆融,不重外放、只求内敛,这似乎又与吴稚晖的个性与人生格格不入。

吴稚晖生性就不是循规蹈矩之辈,从小就是一个让人头疼和抓狂的捣蛋鬼。他曾经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邻居家的烟囱大小便;村中办丧事,他趁人不备在大茶壶中撒尿;他不喜欢在家蹲坑,每天一大清早就跑到田野间“屙野屎”,认为这样“不但自己能在排便时领略大自然间的景色,而且能使土壤肥沃,有益于农稼”。

自从上学后,吴稚晖就没少挨过先生的戒尺,但他放荡不羁的天性却从来没有因此做过半点改变。在南菁书院就读时,吴稚晖更是因此摊上了一件大事。

以前孔庙前都立有一块“下马碑”,即使是官员经过这里也要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孔圣人的尊敬。古代各个地方的孔庙其实就是当地的学宫,官员在孔庙前下马,也就是在学校前下马,我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没有像其他古文明一样断绝,靠的就是这种对于知识、文化的虔诚与敬畏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