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求爱者(3)

他经常会有两三个同伴,同伴之一还是我们隔壁班的高个男生,他们都听他的,这些让我很难理解,我那时还没有机会看曾志伟演的电影,不明白真正的老大,胜在气势,不在身材。

每天早晨,他们等在巷口,我一出来,他们就跟在我身后,说些闲言碎语。我进了校门,他们散开,等我放学,他们再次地出现了,再把我送到巷口。有一次,我听到他们在我身后说:“混得真不赖啊!还有保镖呢!”真让人哭笑不得。

小城很小,有时我会在街上碰到他们中的某一个,那个人就一直跟着我,跟过一条又一条马路,可能由于一个人势单力薄,他并不说什么,好像仅仅是为了跟而跟着。而我心中百味杂陈,不可否认,作为青春期的女孩,有异性追求,就算是混社会的小痞子吧,也会觉得是一种肯定。但也很惊慌,很无措,还有一点点的羞耻感,毕竟,对方不是最帅或者成绩最好的高年级男生。但不管怎样,生活不再那么单薄了,他们又不能把我怎么样,跟着就跟着吧。

直到,某一天下午,我来到教室,震惊地发现,我的课桌上的抽屉,被人翻了个底朝天。里面的东西,一部分被堆到桌子上,一部分乱七八糟地塞在半开的抽屉里。课本啥的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我的抽屉里,有个日记本,虽不过是些零七碎八的絮语,却是不可以示人的。

当时我们的课桌抽屉都配有一把小锁,我觉得把日记锁抽屉里,比放家里更安全。我没想到的是,世上就有高人,轻易就能撬锁,面对着那片狼藉,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不敢去找那个人算账,激愤之下,给隔壁班的男生写了封信,义正词严但也略显文绉绉地指责他们,并声称再跟踪我就告诉老师。那男生很快给我回了信,奚落我“没有眼光”,说看中我的是那个人而不是他。我看着信,居然想,首先我当然知道是那个小混混跟踪我;其次,就算我弄错了,也应该是“没有眼力”,而不是“没有眼光”吧?

我当然不会再回一封信纠正这两点。

隔壁的男生却也就此不再跟踪我,只剩下那个小混混一个人每天默默地跟着。我不记得他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了,好几年后,我弟弟告诉我,我们大院里另外一个更资深的混混跟他说,某某打过你姐姐的主意,我想着咱们是邻居,劝了他几句,后来他就算了。

看来,江湖水深,一物降一物,大佬都发话了,你一个小头目还不赶紧收手?

可是,为什么发生在别人身上,那么浪漫的马路求爱的故事,到我这儿,就变得如此滑稽狼狈?难道,这是我的宿命?

慢时代里的前尘旧梦

到了我十八九岁那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路求爱者们,依然在我们小城里活动着。有一天,邻居姐姐傍晚散步回来,且惊且喜地告诉我,她走在路上,有人跟她搭话,赞扬她气质好,想跟她认识,还约她明天再来这儿。

比我大了六岁的邻家姐姐,问我,你说我去不去呢?

我也不知道。那个姐姐最后没去,尽管她对那个男的印象不错。是啊,哪能真去呢?多不靠谱啊?只有轻浮的女孩才会买账吧?……而好女孩应该矜持,应该傲娇地飘走,马路求爱者们,就像《陌上桑》里的锄者耕者乃至于使君之类,他们的围观,会增加你的自信,烘托你的风采,可是,千万别搭理他们啊,一搭理你就掉价啦!

这是世俗常情,我们在里面浸得久了,就会越过真实愿望,变成第一反应。二十五岁那年,我来到省城工作,经常搭父亲单位的顺风车回家,搭了几回,觉得应该请轮换开车的那两位司机叔叔吃个饭。在我们单位附近的一家饭店,找个个靠落地窗的桌子坐着,我跟叔叔们没太多话好讲,吃饭的间隙,会看看落地窗外面的风景。外面有棵梧桐树,路灯的光打在上面,像是落了一片金色的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