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做好了打硬仗、打大仗、打长期攻坚仗的准备。想不到,号称骁勇多智桀骜难驯的小和卓竟于清军到达之前,不战而走,丢弃他们的老窝,退往巴达克山(今属阿富汗),企图待清军粮尽退兵,再重返旧地。原来,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的库车之战和十月开始的黑水营之战,更使小和卓感到清军的可畏。清军以少击众,大败小和卓支援库车的8000“最精巴拉乌枪”兵,打得他落花流水,率残兵800逃入城内。尤其是黑水营之战,兆惠仅带400余骑冲过木桥,就敢于与小和卓1万余士卒拼死厮杀,后又以3000疲兵伤卒牢守大营,坚拒2万余叛军于营外,“掘井得水,掘窖得粟,三月不困”,使围营的叛军大惊,“骇为神”。既然区区3000之军都无法应付,又怎能抵挡号称数万的雄师?
闰六月十四、十八日,清军分别进入喀什噶尔、叶尔羌。富德率部追击叛首。明瑞部千人于霍斯库岭同叛军6000人交战3小时,歼叛军500人。七月初七日,富德于阿尔楚山追及小和卓,歼叛军千余人,阵斩其骁将阿布都。七月初十日,大小和卓于巴达克山边境和什珠克岭阻击清军,被清军大败,仅率300余人逃进巴达克山境。巴达克山汗索勒坦沙在阿尔浑楚岭战斗中擒大小和卓。至此,大小和卓动乱被平息,从而结束了天山南北地区的分裂局面。
其实,兆惠很早就参与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同臣下积极筹划西征事宜,他命兆惠协理北路军务,并总理粮饷。这样,兆惠肩负着重大使命,开始为出征准部的军队准备军需物资。
乾隆二十年,清军分西、北两路大举进攻达瓦齐,兆惠很想随军出征,但未被获准。这时,乾隆帝遂命兆惠为领队大臣,驻军于乌里雅苏台。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兴兵进犯伊犁。当时留守该地的仅有500名士兵。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伊犁再次失守,清政府闻变,于同年十月命兆惠总理北路台站,维护天山北路与内地的通讯联络。十一月,又调兆惠赴西路巴里坤办事,兼理额林哈毕尔噶台站,为进剿阿睦尔撒纳筹备粮饷。
二十一年正月,乾隆帝命兆惠任参赞大臣。同年三月,清军再次收复伊犁,乾隆令兆惠自巴里坤移驻伊犁,随时准备增援。又于同年五月,授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这样,兆惠就由过去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事宜,而成为直接指挥军队作战的将军了。后来,准噶尔部的骚乱再度发生,伊犁处于叛军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兆惠奉将军达尔党阿之命,率1500骑兵自伊犁东还请援。十一月启行,叛军前来截击,双方首战于鄂垒,次战于库图齐,再战于达勒奇。兆惠率清军奋勇冲杀,前后消灭叛军数千名。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兆惠率兵至乌鲁木齐,又遭到大队敌军的围攻。清兵无不以一当百,苦战十余日,犹不得出重围。军中无食则杀弱马,弱马杀尽只好杀良马。最后军中无马可骑,将士只得步行于冰雪淖中,且战且走,二十二日至特纳格尔。此时将士们又疲又饥,不再能战,只好结营自守待援,而天又降大雪,得不到驿站传递信息,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兆惠军已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幸亏巴里坤办事大臣派遣侍卫率兵2000人前来增援,于三十日和兆惠会合,叛军始退。
乾隆帝闻讯,特颁发谕旨,对兆惠大为嘉奖:“兆惠系驻扎伊犁等处办事大臣,适遇厄鲁特等背叛,奋勇剿贼,甚属可嘉。”“封兆惠为一等伯,世袭罔替,并将御用荷包、玉牒、鼻烟壶加恩赏赐。”不久,又授兆惠为户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兆惠在这次突围战中的突出表现使他声名大震,乾隆帝也以此而知兆惠可担当讨敌重任,于是兆惠成为驰骋两北边疆的主要统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