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有时也需“干预君王家事” 4

这个人,就是曹植。

首先我们不妨评估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植的水平。这对我们认识曹植,以及认识这场所谓的“太子之争”会有更大的帮助。

一、军事水平:

曹植对自己的军事水平非常自信。他在若干年后的给魏明帝曹叡的一份上疏(《太和二年疏》)中说:我过去跟着武帝(曹操)南征北战,对行军用兵的神妙已窥堂奥;如果陛下能让我统兵作战,即便不能生擒孙权活捉诸葛亮,也当俘虏他们的高级将领,歼灭他们的伪军(虽未能禽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

这并非不着边际的吹牛,曹植的军事水平获得过曹操的认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危急关头,曹操曾想派曹植统率大军救援前线守将曹仁。

二、政治水平:

同样是魏明帝时期,当时的司马懿已经只手遮天、万人之上。然而曹植的一封上疏,差点将司马懿这么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和偌大家底全盘废掉,可见曹植的政治敏感度和议政能力。这里埋个伏笔,按下不表。

三、学术水平:

当时有位令曹操垂青的名士邯郸淳,“博学而有才章”。他与曹植有过一次会面,曹植与他聊天文(混元造化之端),聊物理(品物区别之意),聊历史(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聊比较文学和文学史(颂古今文章赋诔),聊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当官政事宜所先后),聊军事(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一直聊到大家都闭嘴,没人能接得上话为止(坐席默然,无与抗者)。邯郸淳大开眼界,回去之后三月不知肉味,见人就赞曹植是“天人”。

由此可见,曹植乃是一个罕见的文武全才。只不过他的文学才华过于耀眼而掩盖了其他能力而已。

解释只能有一个:曹植不愿意斗。早在战斗开始前,他就认输了。

仔细观察之前的比试可知,面对来自父亲的各种考验和试题,相比起曹丕的积极行动来,曹植都只是被动“应付”而已,几乎不曾有过主动出击。为了不成为父亲剧本中的傀儡演员,曹植甚至在选拔太子的关键时刻故意纵酒狂欢、放浪形骸,犯下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低级错误。

曹植应付曹操,杨修应付曹植。

杨修身为曹操的主簿,与曹丕、曹植关系都很不错。杨修曾将一柄名剑赠与曹丕,杨修死后曹丕还睹物思人,可见两人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你死我活的政敌。而曹植与杨修的交往,主要在于文学交流;曹植也因杨修的机敏而请求他协助自己应付一些来自父王的考验,杨修碍于人情自然不得不尔。但是杨修察觉到太子之争的政治敏感性,也一度打算脱离“曹植集团”,但是怎奈何曹植几次三番来求教。面对曹植的纯洁和天真,杨修只好一声长叹,金盆洗手之事也不了了之。

因此,真正努力试图利用这个机会有所作为的,是与曹丕结下梁子的丁仪兄弟。丁仪不但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还利用职务之便害死了公开支持曹丕的崔琰,可谓机关算尽。可惜的是,与曹操一样,丁仪完全没有料到曹植对于争夺太子之事非但毫无兴趣,甚至还有意避之。丁仪发现这一点时早已经骑虎难下,唯有把自己大好的政治前途白白搭在曹植身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