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与理解》

影像令人在触目之际就能回到拍照的当下。这正是台北市的交通黑暗期,公交车、游览巴士、私家轿车、出租车、摩托车全都挤在一块了,所有的车轮都是因为铁道障碍,不得不走高架桥。上下班的高峰时刻,南北向车阵每每塞在坡道上动弹不得,东西向的快车道往往也就成了停车场。幸好,这样的场景,在铁路地下化及地铁营运之后已不得见。这个城市在不知不觉中洗净了脏乱,一天比一天靓丽起来。

乡下孩子莫不把有朝一日立足台北视为人生目标,来了之后,才会知道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如此之大。繁华市容是这般冷漠,拥挤人群是如此疏离,谈笑声浪是何等孤寂;辛辛苦苦挤进城后,又身心俱疲地挤出去。然而,有时又不得不回流到自己逃离之地,在城市还有夹缝可以求生,在乡下却是任何人与事都摊平摆明,想躲都没处躲。

回望过去,深觉能在台北闯出名堂,并非光靠一己之力,也是因为每每在紧要关头都有贵人相助。高中毕业刚到台北,就有诗人痖弦的提携;退伍后失业八个月,又得女友的接济;就在将近失望之际,又能进入《汉声》杂志工作,并走上摄影之路……这一切,莫不需要感恩。

当初拍下这人挤人、车堵车的高架桥时,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有多少人正要逃离,又有多少人正要回流?同样的景象,现在的我却少了一分埋怨,多了一分感怀,无论城市或乡下,只要彼此愿意付出关怀,一切都有回温的可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