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绽放:公益只是埋下了一个因,但它总会结果(3)

理念抽芽,“做公益应该是一件长久的事”

一年多来,“绽放旅行公益”也从一个小组,慢慢发展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个群员,帮助了十三户家庭的公益组织。令他感动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而大多数人对公益的概念模糊,对国内一些公益组织不信任,而当他们看见自己认识的朋友真正在做这件事,多少都是被会打动的。”

雅安之行带给他的影响或许超过了他的想象。

徐绽放觉得一周年后的雅安像是很多灾区的缩影,是一个“被过分感动后又迅速抽离”的城市。出于这个原因,“绽放旅行公益”制定的帮扶方案都是至少为期一年,以每五人一组,每人每月20元的形式对口一个家庭,这样每户家庭每月都至少有100元的补贴。

“长久的公益”是他很强调的一点,“绽放旅行公益”重点不在于捐助资金的多少,而在于持续的帮助和联系,让被帮扶的家庭能有种被持续关怀而不是中途被抛弃的感觉。

做公益的徐绽放也常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旁人的质疑。特别累的是,一个人管理一百多号人的群,协调着资金的流入流出和帮扶家庭的不同诉求。但他不想妥协也不想放弃。

“因为你一旦选择一份正式稳当的工作,或许就没有时间去走访和寻找散落在社会底层的困难家庭,也没有过多精力去管理这个组织。”

直到他遇到一个出家人。

师父出家前在俗世做了八年的公益。

师父说,他修了六年佛学才读懂《金刚经》里的核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简单来说,就是做了什么都要像什么都没做过一样,放下一切执着,心才能逐渐安顿下来,也才清楚真正的公益是什么。师父说佛教讲“因果”,现在种下的因,总有一天会结果,善因善果也是不会破的。

徐绽放承认,或许一开始做公益的时候,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我把这些传到朋友圈或是发微博后,是想表达我去的地方就是和你们不一样,我在做的事情就是比你们逛景点有意义。”

但到现在,这些情绪都已经慢慢淡掉,更多的或许还是责任感吧。或者说,公益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他曾在建立“绽放旅行公益”之初说过,哪怕到最后这个组织只剩一个人,只剩最后20块钱,他也要把这20块钱分给帮助的家庭。只要资金不断,那就一直帮下去。

“我很喜欢一句电影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采访手记——

私底下的徐绽放其实仍然迷茫着,他爱谈因果,想着远方,想着心上的姑娘,爱把“自己是为了人间的大爱而去的”挂在嘴边,也是个爱听摇滚的好少年。好少年一直处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更怕连自己不想要什么都搞不明白。他是个没什么目的性的人,也不追究做一件事产生的意义。他甚至都很难说明白,间隔年或“绽放旅行公益”带给他什么。不要紧,反正一切都未知,一切都在路上。

采访&文|陈思众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