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潇:间隔年出走,二十座城的悲歌欢酒(2)

大学时光——“不务正业”的民谣青年

和其他哲学系学生不同的是,课业虽繁重,马潇还另有一番天地。他经常在酒吧里演出,并且一手创办了“广州高摇”。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马潇因为演出经常晚归,学校甚至为此专门开会讨论他的问题,而他自己也与宿舍管理员吵过架。不少人质疑,这个学生天天晚归还能毕业吗?

马潇其实是误打误撞被分到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他意外发现,最早对音乐产生思考的大都是大哲学家,比如柏拉图是较早对音乐有体系论述的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谈论音乐;还有中国孔子所修订的《乐经》。“我觉得那些人真的不一般,我看了之后觉得现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态度太浮浅了。”

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马潇开始注重探索自己的内心表达,除了写一些充斥着浓郁西北风味的民谣,他开始写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小情小爱”,例如《请你爱我或给我一把枪》《相忘于江湖》《走散在田野》,还有不久前发的失恋曲《幸有一曲可回首》。

但马潇很快遇到了瓶颈。伴随音乐风格的成熟,他不再满足于礼堂上观众拍手叫好式的认可,也不想再以狭小的“混圈”视野麻痹自己。他想写出更满意的歌,在人生阅历上,他需要超越自己。

对于一名原创民谣歌手而言,这一点,除了自己去经历,没有任何捷径。

间隔年出走——二十座城,全国巡演

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写到,我永远不能只在一片土地上耕耘。安定,于生命而言,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状态。

2015年6月,马潇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

在舍友们每天准时打卡上下班的时候,即将被学校“打包”扔进社会的马潇照例在宿舍气定神闲地拨弄吉他。和直接升学就业的应届生不同,马潇决定以巡演的形式进行一年的间隔年,让一腔热血与柴米油盐短兵相接,一个人一把吉他一口琴,唱着自己的歌,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生日那晚,马潇在珠江边喝醉了。喝醉的马潇在地图上画了条线,经过的都是他热爱的地方,桂林、大理、昆明、成都、上海、武汉、济南……他要唱遍二十座城,喝遍二十座城的酒,然后写一本《中国酒鉴》。

正如四年前,他背起行囊,毅然决然坐上南下的火车一样;四年后,他再度背起吉他,奋不顾身,去全国边走边唱。他希望如当年一样,离开熟悉的土地后能体会到安定状态里不能感知到的东西,然后再把它们写进歌里。他说,他的间隔年是满心欢喜的迷茫,迷茫让他感到安全,因为生活还有跌宕起伏的余地。

他对我说,全国巡演只是个开始,他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音乐是他一直不会放弃的。正如他豆瓣小站所写,“你看生活,哭泣着奔向死亡,又放不下理想,挣扎着歌唱”。在我看来,音乐于他,与其说是理想,更不如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马潇,不想说goodbye,只道一声,see you again。

采访&文|杨冠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