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冷峻的解剖刀后面,可以感到炙人的满腔热情,而这一切记录着他“一步一步从地狱中淌过来”的足迹。为了编辑好这本书,我对书稿先后读了五遍,认真地领会作者的思想真谛,经过反复的斟酌,对部分文章作了少量删节,还撤下了两篇涉及议会政治和多党制的文章——《直接民主与“议会清淡馆”》、《民主与“终极目的”》。该书出版后在香港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香港中文大学《21世纪》杂志还发专文对此书作了讨论。顾准遗稿在香港出版的消息传到内地后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不断地向人们推荐此书。90年代中期以后,顾准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贵州人民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顾准文集》和《顾准日记》。但我可能是第一位接触到顾准遗稿并使之出版的编辑。
“思想者文丛”后来还收入了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的《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的《精神的炼狱——文化变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两书。这是两种重新解读中国近现代史极富启发和思考的重要著述。
在香港工作期间,我还编辑出版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宋耀良教授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一书。中国文化神秘悠远,天然自成,数千年来波涌浪叠,汪洋恣肆。这一东方文化的源头何在?作者以宏大的学术气度,坚韧的治学精神,遍历祖国崇山峻岭,实地寻觅考察远古岩画,行程4万余公里,终于发现中国史前人面岩画三大发布带。此书以实证的方式,概述了这一重大发现,并论述了人面岩画的符式特征、制作技法、分布区域以及传播演变过程;还结合史前彩陶、甲骨文金文、商周青铜器纹饰、上古神话、傩戏面具等方面作慎密求证,揭示出中国史前人面岩画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观念都在人面岩画中见出其萌发形成的过程。此书还配以500余幅图片,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史前人面岩画,在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沙漠,从北部草原到闽南丛林,这长达4000公里地域中的实存状况。这些照片大都是作者在艰辛考察中实地拍摄而得,绝大部分属第一次发表。我们在装帧设计上又作了黑白两色特殊的处理,来凸显其艺术张力。此书做到了慎终追远,意味幽长,独僻蹊径,自成一家,出版后即受到了国际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的重视,后来作者也因此前往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作者还应我的邀请来港就此题目作了学术演讲,并在香港电视台作了专题节目,引起了大众的兴趣,极获好评。
时光飞逝,正当我对香港学界和图书市场逐渐熟悉,大型出版项目的策划与推进越来越驾轻就熟的时候,我的第一届任期满了。尽管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领导与香港三联书店的同事都诚恳地挽留我,港澳工委的领导也找我谈话希望我能留下来;但是,年迈的父亲,相隔两地的妻子,希望我能回沪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内地出版业在小平南方讲话后迅速发展的迹象吸引我投入到这一无限宽广的市场中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同志也热切地召唤着我,我怀着眷恋离开了刚刚开启新局面的香港三联书店,回到上海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我深知,二年的时间,对于许多好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周期而言,对于一个出版机构的品牌培育与光大来说,实在太短暂了,事实上,上述四套丛书中就有两套因为我的离去而未能全部完成,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但是我应该感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领导、香港三联书店同人对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感谢香港学界对我的接纳和提升,让我在香港渡过我出版生涯中十分激奋、充实的二年,在我的人生履历中留下一串厚重的音符。二年的时间,作为一缕轻风,我给香港出版业吹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