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客(8)

控诉中间必然会愤慨:“我就不相信,她们在自己家里也这么糟蹋?”结尾必然是:“哼,我才不管,脏就脏着吧!反正也脏不死人,看谁耗得过谁。”以及互相拍肩膀鼓励“化愤怒为力量,赶紧攒钱买房子”。

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老这么斤斤计较,想着这些琐屑之事,弄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可是——“这口气就是咽不下去!”

让人疲惫的,不是面前的高山,而是登山鞋里的沙粒。

——贫穷总有无尽的悲喜剧似的细节,比如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那些细节咀嚼得久了,居然会像臭豆腐和苦瓜一样,被嚼出点香味来。这类似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很多人首先被那些细节所苦,转而却被它们迷住,精神百倍地争吵、抢夺,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

当然,“她们在自己家里也这么糟蹋”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哪家有这么个孩子,估计不是挨爹娘的揍,就是早早给送到精神病院去。然而——所有人都包括在内,我们都得承认,跟一帮陌生人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关于居住环境和个人尊严问题,王小波苦口婆心地论述过多次:中国人有一种特别之处,人只在“家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责任感。大家所到之处,既无权利也无义务。他还引前辈学者的话,比如罗素的解释:中国文化里只重视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费孝通则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的“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就从来没人关心。对合租的人来说,“家”就是他租下来的那个房间,外面的卫生间厨房客厅有着“公用”的属性,所以就不算是“家”。出于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谁都不愿意让别人搭自己努力的便车,同时又想搭别人的便车,“公共卫生那是大家的事,凭什么别人都不管,我要管?我管了,岂不是我吃了亏?”

其实要说完全没有责任感,也不是的。责任感还在,只是当一群人共处,责任感立即有了推卸的可能和空间,被最大程度地“分摊”和“稀释”了。

这种心理,在合租屋里体现为不倒垃圾,在某一条大街上则体现为不救助被汽车碾轧的女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