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2)

其实我自己是走过弯路的。我从小喜欢书,尤其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其实也不是零花钱,我们家里不宽裕,是给我从家里到学校乘公共汽车的钱。我把这一点钱积起来,新书买不起,那时候旧书店里有很多书,我看中了一本书,就天天去看那本书还在不在,直到钱够了就把它买来。到大学以后,我就把学校补助发给我的饭票都退掉,不吃菜,光吃窝窝头,把菜钱省下来买书,就这样买了几百本书。可是,很长的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一个经历使我对外国文学名著望而生畏。小学快毕业时,我家住在上海人民广场一角的一个大院里,离上海图书馆很近。我经常经过那个地方,那时候最神往的就是能进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的梦想。但是小学生是不能进的,等啊等,等到拿了初中的准考证,可以进去了。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我十一岁,坐在阅览室里翻开看,结果很悲惨,根本看不懂。在那以后,很长时间里不敢碰外国文学。

我在读书上的开悟是到了大学以后,这要感谢我的好朋友郭世英,他是郭沫若的儿子。我们住一个宿舍,我比他小三岁,他大概把我看成一个小弟弟,见我爱读书,就不断从家里搬来给我看。我觉得他是有意为之的,在他引导下,我走进了世界文学宝库,看了大量俄罗斯和西方的文学名著。我上北大的时候,主课不是那些课程,我在那些课程上花的时间很少,经常逃课,或者上课时偷偷看自己想看的书,课余时间当然更是全都花在看课外书上了。我的主课是两个,一个是看课外书,一个是写日记,这两件事做得最认真。我自己觉得受益无穷,通过大量读经典,我就说我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好不好,我闻一下就知道了,翻两三页就知道了。那些平庸的书,我绝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它们上面,这形成了我一贯的趣味,这个趣味持续到现在,就是爱读那些大师的书,你读进去了会发现真的不一样,那些平庸的书档次就太低了。

我不是主张你们也逃课,也不做功课。功课是必须对付的,我当年也对付,否则毕不了业。我就想说明一点,就是在学校里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功课上面,一定要做自己的学习的主人。你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比例,如果功课比较吃力,用的时间就多一点,但是一定给自己划出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是你的心灵成长的空间,不能没有这样的空间。课外时间越是有限,你就越要选择好的读物,趁年轻读一批经典,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座有很多年轻人,读书的品位很重要,这个品位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起点,一个高的起点。

读什么书非常重要,书籍会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你总去读那些平庸的书,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你去读伟大的书,你当然不一定成为伟大的人,但是你心里有了那些伟大的东西,有了目标了,你起码就会有比较高的追求。一个人在精神上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和他吸收什么样的精神营养密切相关,精神食物决定了他在精神上生长的高度和强度,所以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