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1)

一位读完了本书译稿的朋友,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的电影剧本”。

这种评价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仔细想来,倒也非常恰当。

很显然,作者借鉴了他所崇拜的雨果惯用的笔法。雨果的每一部小说,都像带有完整分镜头的电影剧本。这本《一部自传》和《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一样充满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对话,当然也屡屡出现雨果式的大段抽象议论。

如果把这个剧本搬上银幕,你会看到男主角的形象在令人目眩地变换:顶着烈日锄草放牛的少年,校园舞会上出丑的大学生,在东京的陋巷里搜买浮世绘的艺术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涉及私奔、火灾、谋杀、诱拐和破产而频频见报的社会名人,监狱铁窗下熬过寒夜的被告,驾驶着敞篷轿车横穿半个美国的花甲老者……

这就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的人生吗?

是的,赖特用他长达九十二年的人生,验证了他喜爱的英国诗人威廉· 布莱克的诗句—“丰盛即美(Exuberance is Beauty)”。

当然,他“丰盛”的人生还有另一部分内容。以上那些种种形象终归只是他的“客串”。他的主业是世界上最伟大(没有之一)的艺术领域。在六十多年的建筑师生涯中,赖特总共设计了一千一百座建筑,其中五百三十座建成。包括“流水别墅”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二十五件作品,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名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991 年,赖特被他从未加入过的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the greatest American architect of all time)”。

当七十五岁的赖特为这部洋洋洒洒的《一部自传》画上句号时,他正准备迎来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此刻,他所有建成作品中的大约三分之一,尚未开始设计。很可惜,这一神奇的事实也是本书最大的缺憾。我们无缘看到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许多杰作是如何获得生命。

但是依我猜测,赖特本人未必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缺憾”。毕竟,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几年里一片坦途,荣耀与成功如潮涌来,生活似乎不再那么“丰盛”了。而丰盛的生活,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自传》里详尽地介绍他野餐带了哪些美食,长篇累牍地描写他被记者和律师们纠缠,而对于“流水别墅”这一杰作,居然一笔带过。

我相信,他最引以为豪的不是任何一件作品,而是他享受(某些时候是忍受)过的丰富人生。

在有关赖特的上百本学术专著当中,《一部自传》享有极其独特的地位。尽管时常思维跳跃、有时刻意地闪烁其词,但仍它不啻为探究赖特的思想和人生的最佳线索。

从1926 年起的数年时间里,经济大萧条与赖特“臭名昭著”的私生活产生叠加效应,造成他几乎没有建筑项目可做。这时的赖特接受了夫人的建议,开始写作《一部自传》。

相当于本书前四卷内容的第一版于1932年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即于1933年和1938年再版。尔后,经历了“复苏”的赖特补充了第五卷,并且对前四卷加以删减,1943年发行了最终的“定本”。其英文版于1945年、1957年、1977年和1998年,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中文版所依据的是美国石榴出版社(Pomegranate)的2005年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卷前面的插页都有赖特亲自设计的线条图案,抽象地体现该卷文字的主旨。前四卷序曲的主题,是按照冬、春、夏、秋顺序排列的四季,这是赖特用心良苦的布局。而第一卷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则是源自他的导师沙利文的《自传》。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