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报告惹的祸(14)

就这样一句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把三位大人全给打发。折尔肯与傅达理回到了归化寺,朱国治也回到了云南巡抚衙门,吴大爷也没有什么异常,对三位大人依旧恭恭敬敬。

虽然吴大爷招待得不错,但是折尔肯与傅达理并不是来旅游的,他有个关系到大清国重大局势的任务,所以,这二位大人时不时,找理由,变着法地去问吴大爷何时启程。

而吴大爷也变着法地给二位大人这样的答复:我尽快吧!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二位大人的心也一天天紧张起来,他们看到,吴大爷似乎没有要搬家的意思,倒想常驻沙家浜,然而,二位大人还是恬着脸去问:王爷,准备好了吧?

吴大爷的回答有了变化:家当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就是差车船!

尽管吴大爷还没有谈起何日启程回辽东,但是,这个答复却让二位大人喜出望外。他们马上给皇帝上奏折,请皇帝速速给平西王爷预备搬家车马。康熙看到奏折立即照办。

康熙想的很简单:只要能请动你这尊佛,要什么,朕都可以答应你。

事实上,康熙还是小看了吴三桂的智力水平,吴大爷并没有要走的意思,他只是想在走之前再讹一笔车马费,虽然银子不多,好歹也能凑一点,到时候用这银子当军费。

家当都打包了,车马也准备了,二位大人兴高采烈去见吴大爷:王爷,可以启程了吧?

吴大爷回答:可以了,预计十一月二十四日准时启程。

与这二位大人一来二去的商量,不厌其烦,倒并不是因为吴大爷性格耐磨,而实在是吴大爷不得不多磨一会儿,因为制订造反策略,调动军队,调配粮草,都需要时间。

首先是造反策略问题,孙子说,庙算多者胜,吴大爷打小就读兵书,对于策略的重要性,他心知肚明。他召集他的谋士们开了一个造反策划会,商讨造反要咋个搞法。

与会人数很多,我就不列出他们的名字了,因为他们在未来八年内,都会全部完蛋。

首先商讨怎么造反的问题。

有人认为,将计就计,顺着朝廷意思收拾家当回辽东,走到半路上,再狠狠捅他一刀子,迅速北上,杀入北京,剁了康熙,然后自立为帝。

还有人认为,这是个馊主意,如果到中部,离开云南,保不定不被人包饺子。所以,还是要稳扎稳打,以云南为大后方,出兵打到北京去,剁掉康熙,然后自立为帝。

这样搞还有退路,即便这事没成功也不要紧,可以和康熙讲价,混个划江而治也不错。

六十二岁的吴老爷子不是康熙那样一个毛头小伙,他不再是那个脑袋一拍,啥都敢干的人,他在沉默思考了很久很久以后,选择了后一种造反法,因为越是年老的人越是喜欢稳妥。

其次商讨为什么要造反的问题。

为什么要造反?其实这问题很简单,因为康熙那个小屁孩不让我们活。然而,事实上却不能这么写,历来造反打的旗号,总是皇帝无道,民不聊生,或者为先皇报仇之类。

有人认为应该打明朝的旗号,因为清朝是满洲人的朝代,汉人不一定服它。况且明朝灭亡才二十几年时间,清朝虽然总是以屠刀来对付老朱的后人,但是,天网恢恢,总有漏网。

但是,另外有人认为,这可使不得,这拿去哄小孩子都没人信,还是自立山头为好。

要怪只能怪吴大爷名声太坏,先是投降了李自成,后是投降了多尔衮,再后来又把南明皇帝朱由榔勒死,再后来又把一个假朱三太子送进北京,活活剐死,你还说尊明鬼才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