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9)

更高就是皇上。但是辅政之人却当不了皇上,具备巨大的权力,又当不了皇帝,具备大权而不据其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位高而无势,凶象也。

《易·文言》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这种辅政方式,不管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都有莫大的危机感,也就自然决定了双方悲惨命运的走向。于是,需要第三种辅政模式,这种集体式的辅政模式,勉强可以解决问题。

这种辅政模式,叫做权臣辅政,纵观清朝,用过两次,严格说来仅一次。第一次是玄烨当皇帝的时候用过,第二次,是同治当皇帝的时候用过,后面一次,留到后面讲。

所谓权臣辅政,就是在诸多臣子中,找出几个先皇交情好的,先皇认为能忠心办事的大臣,然后让他们成立辅政集团,有点儿像今天国会的样子,商量着来决策国家大事。

这种辅政方式的优点在于,辅政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团,个人是自私的,当然集团也可能自私,但是集团内每个人的私心都不同,所以私心也就不会完全影响政治决策了。

关键还在其次,个人是有地位可言的,而集团就是集团,临时性的领导班子,时间一到就被裁掉。所以,这个领导集团与皇帝之间没有各自的压力,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善终。

所以,最后顺治帝采用了辅政大臣的做法。

辅政大臣,得选择哪些人呢?

首先被顺治考虑者,是赫舍里·索尼。关于索尼,读过我《顺治卷》的人不会陌生。此人年轻时候打仗生猛,救过顺治他大哥豪格的命,不仅如此,此人还特别有原则。

皇太极死后,索尼与八旗大佬们齐聚,商量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为此,他差点儿跟多尔衮吵一架。后来立了顺治当皇帝,他又与八旗大佬们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幼主。

又过了几年,多尔衮发达了,很多八旗大佬都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但是索尼没有忘。

索尼为什么没有忘记?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顺治入关后,多尔衮名义上是摄政王,而那时摄政王就是实际上的皇帝。顺治的后宫,多尔衮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从不敲门;多尔衮要办的事,也用不着征询顺治的意见。就是多尔衮他弟弟多铎,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骂顺治是八岁小屁孩。反正,气焰非常地嚣张!

面对如此嚣张的多尔衮,想服的人服了,不想服的人也服了。很多人也想过曾经的誓言,但是誓言不能当饭吃,誓言也不能保命。而一服从多尔衮,马上就能保命且有饭吃。

我曾经说过,多尔衮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得透顶的人。除了生活作风有些问题,喜欢女人,喜欢财货,至于说其他的都还说得过去。而对索尼,可以这样说,他起初做得还很不错。

曾经一度,多尔衮想重用索尼,因为多尔衮看准了索尼是条汉子。但是,索尼始终没有搭理他,在索尼眼中,多尔衮是个实足的叛臣贼子,自己绝对不能与这种人同流合污。

多尔衮多次向索尼示好,而索尼却始终装做没有看见,一切,都只因为索尼心中的那个誓言,那个原则——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只要对得起苍天,对得起良心,别的不管。

当然,多尔衮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在多次示好而无结果之后,多尔衮想到,除了除掉他,别无他法。一个有如此原则的人,想拉拢他是不容易的。而想除掉他,却非常地容易。

一个用自身原则同社会大潮相对抗的人,最终必将受到极重的惩罚,历来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