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军情一线牵 (1)

清朝官员的疑惧

清廷拒绝洋人在中国架设电报线,主要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考虑,一是怕殖民者在获得通信上的便利后越发肆意妄为,二是害怕出事引起交涉。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讲得好——“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那时朝廷的圣旨是靠五百里快骑、六百里快骑、八百里快骑马上传递),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护,又必丛生枝节”。“外洋之轮船捷于中国之邮递,一切公事已形掣肘,若再任其设立铜线,则千里而遥,瞬息可通,更难保不于新闻纸中造作危言,以骇观听!”可惜他虽然看到了电报的神通广大,却没有建议清廷自办电报,只是一味不让外国人办。

19世纪60年代清廷对于设立电报线的态度是自己不设电报线,也不让外国人在中国设线。此时洋务运动刚刚开始,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民用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经济发展水平对电报的需要并不迫切;而对内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反抗,电报线也不是必需的。对于洋人设线的忌惮,令清廷除多次口头上对英、美等国进行劝阻外,还利用民众的反侵略情绪,密谕他们对不听劝阻擅自立杆设线的行为进行破坏。1865年2月5日起,上海利富洋行擅自在浦东竖起227根电线杆。当地百姓在地方官吏协同下,乘着阴雨在夜间把电线杆全部拔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