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四) 1

改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六年二月十日,农历正月十九。赵学谨看完改本,觉得还不是非常满意,却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劲。想了一会儿才悟出,自己一直凭着想象改的,这本书的有几个人物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男主角。他并没有和武林中人打过交道,小的时候虽然在老家祁县见过几个习武之人,但那些人的功夫并不深,更没有混过江湖,自己那时的年龄也小,实在记不起什么事来。要写出一个个生动传神,血肉丰满、真实动人的人物来,即使不能和武林中人相识相交,也应当亲眼见过几个江湖中人才好。要说见武林中人,却也不是难事,北京前门到永定门的一段叫做天桥,是打把式卖艺,摞地设场的地方。几百上千名艺人在那里表演,其中不乏有身怀绝艺之人。赵学谨想到这里,便穿上棉袍棉马褂,出门雇了一辆人力车,直向天桥去了。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天桥地区大致范围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东临天坛,西濒先农坛。民国初年的天桥,热闹非凡,游人如织。赵学谨下了车,付过了车钱,一路走过去。只见街上一堆一堆人群的是摞地卖艺的,一间一间苇棚是圈场演出的,推着小车,车上冒着腾腾白气的是卖京城小吃的,高挑着幌子,伙计在门前迎来送往的是茶社饭店,行人挤挤挨挨,摩肩擦踵,大人喊小孩叫,吆喝买卖的声音此起彼伏。

“冰——糖葫芦儿——刚蘸得的葫芦儿哎……”

“哎――艾窝窝馅好啊。”

“热包儿的咧哎――”

“烂乎的哎――云豆糕――”

“这俩大块了太阳糕……”

“真正儿五香的豌豆黄……”

“多喝多修福碱螺蛳――”

吆喝声中,还不时传来一阵阵围场看热闹观众的掌声和喊好声,真个儿是热闹非常。

赵学谨看了几个卖武艺的场子,觉得不甚满意,沿街继续向东走,走了几步,却看到远处一根极高的赤红如火的柱子直插到碧蓝碧蓝的天上,如立地擎天一般。那赤红柱子装饰华丽,雕着精致花纹,上顶着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缨络宝盖。从上到下挂了一只迎风招展的长幡旗,形制壮丽,又高又长,上绣一条飞龙。那竿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前后飘移,伴随着这支巨竿的舞弄,旗如龙飞,铃响叮当。

赵学谨知道这是在耍中幡。这些能耍中幡的人,都是当年八旗兵营里的大旗手,个个儿都有一身的硬功夫。最初,耍中幡只是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兵士会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鼓舞三军斗志用的。但到光绪末年裁撤八旗,操练新军,这些人没了出路,便到天桥靠着耍中幡谋生。老百姓很少见这种东西,乍一见都觉得新鲜有趣,惊险非常,立时便在天桥火了起来。耍中幡从此便在天桥立住了脚。

赵学谨见这个中幡耍得十分娴熟好看,又比平常的中幡高出一丈,也来了兴致,走过去挤进人群。

只见一名大汉把中幡竖起托在手中,前旋后转舞出许多花样,最后用两个手指竖立起高大沉重的中幡,惹得众人纷纷喊好。那大汉把中幡又移到掌上,在移到一只胳膊的肘弯上,猛的将中幡颠起来,中幡从头顶跃过,跳到另一肘弯上。又惹起一片惊叫之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