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向远方
一切开始始于结束。
当童年时光渐渐远去,年份慢慢递增,昔日的幼子,长成挺拔少年。
1969年,十三岁的张国荣,即将开启远赴英国,开启崭新的际遇。
张国荣的成绩实在欠佳,张父恨铁不成钢,思来想去,权衡再三,最终决定送儿子出国留学。彼时,他只有十三岁,生活阅历少得可怜。远渡重洋,岂是如此轻松写意的事情。
之余张父,未尝不会忧心,只是思量着,与其在国内耗费光阴,不如去国外见见世面,借此磨炼一下心性也好。之余张国荣,欣喜多过焦虑,过惯了晦涩黯然的日子,有机会换个环境,自然是好事。
只是,他年纪尚小,只身一人前往异国他乡,难免有诸多不便。离家前,生活起居皆有人打理,并不需要他操心。抵达英伦后,旁人都指望不上,唯有依靠自己。踏上飞机的那刻起,就要开始一个人生活了,心情复杂,心绪难平。
站在英伦的土地之上,感受着异国风情,飘忽如梦的日子,是生活琐碎及学业,让他觉醒。今时今日起,多的是“坚忍”二字。以往从未留心的事,慢慢开始注意;以往从未操心的事,也慢慢亲力亲为。
痛并快乐着,烦忧与愉悦同在。
自幼,张国荣便对音乐情有独钟,律动让他心神荡漾。遗憾的是,稍有缺失的家庭氛围,束缚着他的天赋。来到英国,正是给了他自由自在的机会。
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艺术的气息,让为之向往的人欲罢不能。但凡有闲暇时间,他便揣着好心情,去餐厅客串表演,一个人的日子也就热闹了不少。
时年,中学毕业的他,顺利考入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攻读纺织专业,出自父亲的意愿,盼着他能子承父业,不枉费自己的一片苦心。
众多课程中,张国荣尤为喜爱绘画及设计,很是用心。文学书籍为他打开了新的世界,他常沉醉其中,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和莎士比亚忠实的拥护者。
就这样,在英国的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惬意自然,虽远离家庭、父母,却鲜有孤独之感,他长大了,学会了慰藉灵魂,抵抗孤独。
临别前,父亲携领一家人为他送行。原本,分离在即是伤感之事,可到了他这里,留在心上的只有些许不快。他回忆:“我去的时候给自己的感觉是快点让我离开,我根本都不想在香港,所以,就是童年种下的各种效果了,我一点伤感都没有。我最记得我跟他们挥了一次手之后,跟他们BYEBYE了一次之后,转身就走了,一点留恋都没有的。”
往日的疏离,让分别的这一刻,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该欢喜时,冷漠以对;该忧伤时,依旧冷漠以对。如此一来,自然少了些许脉脉温情。
初到英国,人生地不熟,万事靠自己,对他来说,也不算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