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像风一般的话语 5

这个装置的体积是4.2×3.2×(0.8到1.3)厘米。它包括一个邮票大的底基,数千个晶体管构成的硅芯片,电极束由20根头发丝粗细的绝缘电线组成,整个电极束的直径为0.5毫米。就是这个电极束要完成正常人耳朵里2万到3万根神经纤维完成的工作,并将声波刺激传递到大脑。这就是通过外科手术将被放置到耳蜗里的那片“草叶”。

这个装置的外面薄薄地镀了一层金,后来被称为“金盒子”。

“金盒子”是在自然生命启示下的智慧结晶,是耳神经科学家与电子工程师联袂创造的作品,是一个优秀团队紧密协作的工作成果,是克拉克教授童年梦想的一个雏形。

墨尔本大学为此申请了专利。这个装置被命名为“Omdoke”,这个词是墨尔本大学耳鼻喉系和电气工程系每个起首字母的组合。

耳蜗植入的传闻已经开始流传,很多捐款的人频繁地询问首例手术何时进行。

其实,克拉克还要在手术前做许多试验,这些试验的评估要由多种学科的专门人员组成,学科的名单是庞大的:声学、发音学、听觉学、听觉生理学、信息科学、耳科学、物理学、心理学、心理声学和言语康复。

整个项目还在研究阶段,研究小组决定遵照1964年赫尔辛基宣言中有关临床研究指导医生的伦理条款及1976年澳大利亚国民医疗健康厅颁布的人体试验公告来进行试验工作。

克拉克向社会招募语后聋的志愿者来做试验。这对志愿者来说,具有相当的风险,没有谁能够保证手术百分之百成功。

有27名志愿者踊跃报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令克拉克惊讶而又感动。

他在27名志愿者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对象。

志愿者必须是健康的,听力系统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以确保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评估是适宜手术的。如果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就不推荐进行手术。对内耳进行电刺激,用对电极束信号作出的反应来确定是否残存足够数量的正常听觉神经细胞。最后,志愿者还要接受心理评估,以保证他们能够在手术后进行强化言语康复,因为必须训练他们将新的听觉转换成语言信号。

经过三年漫长的测试淘汰,最后留下了三名志愿者,第一名是罗德·桑德斯。

罗德46岁,几年前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听力,他的语言能力还没有来得及退化。

1978年8月1日,罗德签署了手术合同后,被推进了皇家维多利亚眼耳医院的手术室。

克拉克亲自主刀,派曼给他做手术助手。

手术前,克拉克做了很长时间的祷告。

手术很顺利。等待了七个小时后,罗德夫人看到手术室的门打开了。

罗德恢复得很快,七天后,克拉克给他拆了线。

开机的那一天,在罗德的房间里,有十多个人凝神屏气,等待着见证一个历史时刻——世界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开机。

克拉克将一个耳机轻轻戴在罗德的头上,将它的麦克风和言语转换器靠近耳蜗植入的部位。

听力师乔在纸上给罗德写道:“当你看到一个符号出现时,表明我们已经输入了一个信息,我们想知道你是否听到了。我们会依次检测每个电极束。”

第一个信号输入了,屏幕在闪光,罗德摇头;接着检测了第二个电极束,罗德还是摇头;最后,输入了第三个——罗德努力听了半天,还是摇头。

所有的人都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唯有克拉克神情平静,他说:今天就到此为止。两天后再做测试。

两天后,做了第二次测试,罗德依然听不见任何声音。

又过了两天,进行了第三次调试。乔写给罗德的纸条是:希望这一次我们已经彻底排除了障碍。

屏幕上的信号在闪亮。

罗德感到了一个微小的声音,他不能确定——“是我的耳鸣吗?”

那个微小的声音由远而近,渐渐变大,渐渐变响,好像一只蜜蜂飞近了,在罗德的耳边唱着一曲欢乐的歌。

“我听见了,听见了——”罗德激动地挥舞着手,好像要抓住那只唱歌的蜜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