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手艺》 纪州松烟墨(2)

焚烧松烟的炉子是一间宽1.2米、长2米、高2.7米的长方体金属网格小屋,数十个这样的小屋在走廊两侧一字排开。在每个金属小屋中心的地面上有一个小土窑,将油松放入土窑中点燃,散发出来的煤烟就会附着在金属网格上。堀池先生每天早上6点,将切成小块的油松放入土窑中点火,然后按同样的顺序在每个窑中操作一遍。这种重复性的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八个小时以后,再将火熄灭,第二天早上再加入新的油松,继续焚烧。烧完之后,沾在金属网格上的就是制作墨的原料——松烟。而收集松烟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要钻进小屋里像做大扫除一样,把松烟扫下来,收集到一起,因此全身都会染成黑色。经过一百小时的燃烧才能采到十千克的松烟。“在松烟燃烧温度不一、煤烟颗粒大小不均匀等因素影响下,墨的颜色会在厚重的黑色到青灰色之间变化,这是松烟墨的特征。另外,混合搅拌、压模、出模、干燥等工序也需要熟练的技术。而且墨块彻底完成之前需要三年的干燥时间,对这三年内的气候和时间的感知与判断能力也很重要。”

之后是将煤和胶混合的过程。将长时间隔水加热的热胶液一点一点地混入煤粉中。为了去除煤中的空气,要将混合物放在研钵中用力捣打、揉捏。在大工厂中,这一步骤通常用机器操作,堀池先生却靠长年积累的经验全部手工完成。他对放入煤的量、胶水的量都有精确的把握。胶使用的是牛皮胶,要做好墨的确需要品质稳定的好胶。“那么什么样的胶算好胶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竟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不太纯粹的胶是好胶。”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不纯粹的胶反而更好呢?”而堀池先生却反问我们:“在和纸上用墨画一条线,从落笔到收笔,墨色逐渐会变淡,最后只剩水扩散出去。为什么墨会这样渗透在和纸上呢?”

问题的答案中隐藏着堀池先生制作松烟的秘诀:“河流在大雨后泛滥,不溶于水的沙土悬在水中,这样浑浊的河水属于颜料,而牵牛花挤出的汁液则属于染料。煤不溶于水,因此算颜料,但胶却能溶于水,所以煤要与胶混合,让胶包裹住煤颗粒从而溶在水中。另一方面,和纸在微观上看是由无数层不规则的纤维网交织而成。用墨在纸上写字,被胶包裹的煤颗粒,也就是墨汁,会透过纸面。而煤的颗粒大小不一,越大的颗粒就越早被纤维网拦截住,越小的颗粒越会留到最后,颗粒全部被拦截后就只剩水还会继续扩散。也就是说,如果煤的颗粒大小均匀,会同一时间全部停留在纤维网上,成为单调的黑色。而如果颗粒的大小不一,透过纤维网的层数不一致,就会出现复杂而有趣的渗透过程。松烟墨之所以能产生微妙的、富于变化的灰度,不光靠燃烧的松脂,还要靠木灰和具有挥发性的油分等不规则颗粒的混合。因此,与之混合的胶也要同样保证这种非单一性,也就是说,不纯粹的胶反而是好的。”

堀池先生告诉我们,与颗粒大小不均一的松烟煤相反的是工业用炭。“轮胎为什么是黑色的?因为其中含有工业炭。橡胶只有与炭混合在一起,其强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只有橡胶,轮胎很容易断裂。而为了让轮胎的性能更加稳定,品质均一,就要混入同一标准的炭颗粒。类似的还有我们身边的复印机墨,大公司每年能生产上百万吨这样制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墨。而松烟正因为要保留大小不一的颗粒,所以工序耗时,产量稀少,价格也很高,自然就被逐渐淘汰,留下的唯一用途就是制作能产生不确定美感的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