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一生(5)

情节二:“咱们得感谢辛亥革命,不然,咱们也许还都糊涂在皇上的朝代呢。”盛大隆重的国宴上,周恩来总理有意将熊秉坤与溥仪安排坐在一起。抚今追昔,溥仪发出上述慨叹。随后,溥仪又同参与当年“逼宫事件”的熊秉坤、鹿钟麟相拥合影,平和灿烂的笑容,“定格”了这个非常的历史瞬间。豁达、热情的微笑,彻底化解了当年被逐出宫的愤懑与不甘。生命,早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新的旅程。

情节三:书中,多个在今天看来非常“搞笑”的生动情节,也不同程度地记述着溥仪的变化。当上文史专员后,每月的百元工资总是提前花光,听说可以申请补助,便接连两月写出申请。后来在大家“开条子向内务府要钱”的哄笑声中,这才改掉随意花销的老毛病;去商店买手纸时,竟不知道这种纸叫“手纸”,居然返回询问纸的名字,一片笑声中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手纸”;“喜欢凑热闹”是同事对他的评价。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是赶去参加。尤其婚礼,几乎场场不落,有一次居然到得比新娘还早,成了婚礼上的头一名,被众人打趣说“比新娘还积极”。

情节四:一九六四年,毛泽东在接见智利新闻代表团时,兴致勃勃地向客人谈起溥仪:“有一个中国皇帝,他在全国政协搞文史资料工作。他现在自由了,可以到处跑啦。过去当皇帝,好不自由!……”虽仅短短几句话,但这一时期的溥仪,在国际公众视野中,早已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情节五:“紫禁城内尽管房子很多,心里却异常憋闷。现在房子不多,但觉得很宽敞,尤其是能自由自在了。”搬往西直门内东观音寺甲二十二号之前,溥仪这样表达着自己对住房的看法。搬入新居之后,邻居们的好奇很快便消失殆尽。这位一年四季都身穿朴素蓝制服的“皇上”,在语言行为上,怎么观察也找不到与众不同之处,久之大家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个好街坊。妻子偶尔和邻居发生了矛盾,他也是多般劝解,对家长里短的事了解得清清楚楚。

情节六:细小的情节一时难以尽述,人性的真实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呈现,即便是在文革时期,逆境中的那份“担当”依然成就了一种真实的人格尊严。事情还要从前面伪满时期被打死的那个叫孙博元的孩子说起。当年幸存下来的兄弟孙博胜,用写信的方式对溥仪进行“笔伐”。虽然病情由此逐渐加重,但溥仪没有推卸责任,复信三封,写出万余字的自我批判。当时虽未亲自动手,但是承担了打死孙博元的全部责任。“我当时定的所谓‘家规’,认为谁不对,管人的人就必须管,就要打,不然管人的人便有罪。所以,我想孙博元虽然不是我打的,可是,他死在我所定的‘家规’下,我应当负全责……”至此,虽然时值灰暗的年代,但没有推脱、没有遮掩,人性的真实、坦荡、无畏已经深深写进了溥仪的生命中。

溥仪去世后,周恩来总理旗帜鲜明地对他的一生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四年后对海外媒体透露:“溥仪去世前,一直住在北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九八零年,李淑贤与溥杰商议,决定请贾英华代为溥仪的新骨灰盒题字。贾英华这样解释着墓志铭上面的时间:这里,生年袭用旧历,而卒年却采用了新历。它的含义是:新与旧在溥仪身上得到了神奇的统一。他生在衰败的清末,成了旧封建王朝的最后代表,而以新中国公民的身份逝世于新时代。这岂止是一个人的生卒记载——溥仪的变化,分明是中国划时代巨变的缩影!

同样,历史的星空中,亦将永远回荡着溥仪生前的一句话:“我再说一遍,在人道主义的光辉下,我获得了人的尊严,开始懂得了人生的乐趣!”

斯人已去,留下的却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财富——自由、尊严、乐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