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

⑨ 历届书法 专业士 硕学 位 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 论文选圈圈 论文作者/逢成华指导教师/华人德 答辩时间/2 002年5月 毕业学校/苏州大学 lzi E法 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北朝造像记为研究对象,拟对北朝时期造像记书法 的发展概况作简要的探索。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 "北朝的佛教造像概况 " 主要探讨北朝造像记数量众多、分 逢·成华·\' 布广泛的真正原 因 。第二部分讲 述北朝造像记的书写 、 刊刻及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书法风貌"。 在论述 "造像记书 法风貌"时,以时间为序 , 通过对河南、 陕 西、山东三地的具体分析 ,来阐述不同 的时代背景、区域文 化、地理环境对造像记书法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井进一步展现 北朝造像记书法异彩纷呈的美学风貌。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的 研究方法,通过对北朝 的宗教信仰状况、民众文化素质、经济 政治制度等社会因素 的分析 , 以 期对北朝造像记书 法进行较为 系统的研究 。 【关键词】 北朝 造像记 书法⑨ ZZ Z 专业硕 一、北朝的佛教造像及造像记的由来 士学 位 论文选 佛教又被称之为象教,它主要依靠塑造佛像和译传佛经这两大手段来推行回 声 自己的教义宗旨,扩大自身的影响,争取和团结教育道俗二众。狭义的造像就 是指佛教塑像,主要塑造佛教中有名的佛和菩萨的形象,有的佛教造像还辅以 飞天、胁持等形象以及一些佛经故事画面。北朝时期,由于受到佛教造像的影 响,还出现了一些道教造像以及佛道教合适像。除塑造佛像外,通常还会在像 2- 北 旁塑造供养人像。一则代替自己长期向佛供养礼拜, 一则显示自己的功德,通朝造像 常按地位以及出资多少以一定的顺序排列于佛像的底座或四周。记书 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据记载始于汉代。"明帝梦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法研究 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 空间佛道撞, 遂至中国 , 画形象焉。" [ II 即当汉明帝朝印度佛教东流时佛教造 像随之也进入中国。 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儒家特有的画像教化的文化传统,二是佛教 造像进入中国以后积极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的国情,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使 逢成华 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欢迎。 中国的帝王很早便懂得用形象来戚服天下,早在唐虞时代,执政者便领悟 了回像的威力,即所谓 "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蚀, 莫不率傅"(见 《汉书》卷 六 《武帝纪》第六)。传说量尤死后,天下扰乱,黄帝遂画击尤形象以威天下, "天下戚谓量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5J}B臣"。为了缅怀圣贤之师、思其功德, 或者为了训化黎民百姓,敷导民俗,尊重封建忠孝伦理道德,中国的统治者常 将一些名将硕儒刊刻图画成像,有的还特别立庙祭祀,使之神圣化,成为人们 永久供奉礼拜的对象。据《后汉书》记载, 班彪死后,皇帝"诏东观画彪像以 劝学者" [匀。三国时,人民祈盼统一,甚至还将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 供奉。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千百年来, 一直成为中国的君臣士民供奉 膜拜的主要对象。早在汉景帝末年,孔子就被以石刻画像形式雕刻于成都: "设孔子坐像, 其坐敛睬,向后屈膝,当前七十二弟子侍坐两旁。"魏晋南北朝 时期,虽然佛教造像已十分盛行,但统治者也始终没有冷落孔子并不时地为其 造像,修缮孔子旧庙,将其尊孔重德之心宣示天下。⑨:历届书法 正如任荣先生在 《儒教造像源流}) [3] 一文中所述 , 在中国本土很早就有将 先贤先儒等确有其人的历史英雄作为塑像的题材,只不过它们通常用来祭祀或 专业 硕 士 学 纪念,而不像佛教造像那样出于宗教动机或各种世俗动因受到泛滥制作且用于 位论文 盲目的顶礼膜拜而已。它也不像佛教造像那样具有木、石、铜、铁和石窟、摩 选圆圆 崖等多种材质和类型,一般都为都城里的庙宇塑像,所以随着城市的历史变迁, 被毁被劫是在所难免,故历史上儒家的这些造像遗存极为罕见,但儒家重视造 t 像的教化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zj 由于佛像"进可以击心,退可心招劝",中国的统治者很早便意识到佛教 zi 造像对民众强大的劝化功效。所以,佛教造像一传入中国国土,就得到统治者 3一北 高度重视并为其所用 。 汉代人对佛教形像理解仍未完全明晰 , 尚与儒家传统的 22书法研究 祭祀天地氓淆不清。《史记》中有"胡人作金人为祭天主"的记载,史记中所 说的金人即今佛像,是胡人立以为祭天主也。到了三国时代,随着佛教在中国 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水平和规模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据 《后汉书}) (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三)记载: «(窄融)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乃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 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四,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 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 迟至晋代,佛教造像这门艺术已逐步成熟起来,中国国内已有专门从事且水平 逢成华 较高的佛像雕造者。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佛教高僧来华授业人 数的增多,佛教在中国本土深入而进一步的流布发展,中国佛教造像逐步独立 起来,无论是形象还是技法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中国的佛教造像并不完全等同印度的佛教造像,它大量吸取了中国雕刻艺 术及传统文化的精华。 佛教在东传过程中,为了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以赢得广泛的信众,自身 也做出了积极的改革。因此,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当中,其教义、教规以及形 象塑造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佛教逐步与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以 及封建伦理道德相结合。为了发愿显德,作为佛教造像的副产品,佛像的底座 周围或者其他空余部位往往刻有造像人名和发愿词,我们今天将这些同佛像一 道留传至今的石刻文字,称之为造像记。 [4J当然,除石刻造像记,尚有墨书题 记以及铜造像铸刻题记等,如炳灵寺第 169窟出现的西秦建弘元年 (420)墨书 题记,是中国境内目前各石窟寺中已知年代最早的题记,但这些墨书题记和铸⑨ 历 届 铜题记,不作为本文研究的范畴。 法 专 业 佛教造像本身即是一种积善行善修德的高尚行为,付出者本无须向他人表 硕 士 学 白,更不应该追求声名留存,只要对佛拿出实际行动己足够。所以造像者原本 位 论 可以不作题记。{弗徒信众最初出于自愿,在造像之余往往再在像旁雕刻一段文 义; 选 自 字记载布施者的姓名 、 造像的原由以及祈祷文辞, 以表崇仰佛盐之心。 这样 ,使原来无须题记的佛教造像产生了一些佛教造像记,如在古代印度的造像上就 发现有以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伽罗斯底文记载的造像记。造像记在中国的出现源 于上古青铜铭文、 始皇刻石 、 汉碑勒刻等中国固有的记功之俗 , 以及中 国上千 4一北 年的石刻技艺和书怯艺术底蕴,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印记。制造 像 造像记文的内容,主要表明自己为谁造像、 造何种题材的像和为何造像 ,记忆 即造像的缘由和愿望。 一般有为皇帝、 官僚贵族、 七世父母及己亡现存的因缘法脱究 眷属、 己身和一切众生造像。 在早期佛教造像题记中 , 释迦 、 弥勒 、 阿弥陀 、 观世音多作为民众造像的题材与供养对象。从发现的造像记中我们得知, 北魏 时期,以弥勒和释迦并重, 阿弥陀和观世音较少。表明此时民众祈求成佛、值 佛闻榕的愿望较浓, 如出现"神生净境、上升兜率、三会说住"等字样,以及 "果报成佛、一时成佛、 俱登正觉、 速成正觉、 生生世世值佛闻蓓" 等愿词。 早 逢 期的造像记行文质朴、 言简意贱、佛教思想气息浓烈。从东魏开始观世音比例 成华 增多,而释迦、弥勒明显减少,表明此时佛教信仰已追求实用和时效。 因为只 要念诵菩萨名号便能获救,故信众逐步远释迦而亲近观世音,这也与佛教中国 化、 世俗化、功利主义不断加重等因素息息相关。 造像的缘起和愿望一般都是 围绕佛教的布施轮回、苦空无常思想, 北朝造像i己忠实地记录了北朝各个时代 人们的宗教信仰情况。从造像记文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无常说"、"苦 空说"、 "业报轮回"、"布施"等核心思想对广大民众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造像 记中常出现 "永离苦患"、"永离三途"、 "迹登十地\\ "托育宝花" 、 "常与光接"、 "化度一切" 、 "同证正觉"、"值佛闻蓓"、 "龙华三会"等愿词。 有的造像记还借鉴传统墓志铭的格式,发愿文后面还缀有颂铭。 通常在前 述的发愿记文后,开始增列以"铭"为形式的词文润饰,形成铭与记共为一体 的铭记。即于造像记之后,附加了当时流行的骄体文形式以抒心怀的赞颂之语。 这种有颂铭的造像记一般出现于北魏邑子团体的大型造像中。 十六国时期造像流传极少, 故造像记尚属罕见。 北魏和平 (460 ) 以前造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 罐罐 … 图 l 曹天度造像记 5一北 像保留下来也不多,大型的造像比较少。这一阶段纪年的造像有:夏赫连定胜 朝造像 光二年 (429 ) ,宋文帝元嘉十四年 ( 437)、二十八年 ( 451) ,北魏太平真君四 记书 年 (443)各一通。随着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先后开凿以及造像在传播 法研究 当中,出现了本土化、世俗化的新特点,造像记迅速增多,且始终兴盛不止。 忠君效亲、记功宣德的中国传统思想掺杂着北朝人宗教信仰的狂热情绪成就了 北朝灿烂的造像及其题记艺术。 北朝造像记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除清代王祠《金石萃编》和陆增祥《八 琼室金石补正》收录有许多造像记外,以后还陆续发现和出土了许多的造 像记。 逢成 华 北魏太和改制、迁都洛阳以前,造像记十分稀少,见于记载的仅十几品,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 424年,陕西药王山博物馆藏)、《朱雄造像记» (440, 图1)、《鲍篡造像记» (442年 , 现存 日本) 、 《蔚县朱业微造像记)) (444) 、 《曹 天度造像记)) (466年 , 图 1) 、 《北魏曹天护造石塔题铭)) (466 年 , 载 《文物》 1980年第1 期 , 因塔周身造满佛像 , 此塔也应称为造像塔) 、 《天安造像残宇》 (467年 , «八琼室金石补正)))、《赵丑固造像记)) (469年 , 石在山东黄县 , 图2) 、 《请信女口知故造像记)) (471) 、 《太和七年造像题志)) (483 年 , 载 《文物季刊》 1995 年第3 期 , 现保存在云冈石窟第11 窟东壁上层) 、 《刘虎子诸葛洪方山二 百人等造塔记)) (483) 、 《 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 (483 年 , 章钮考证石 在山西北部)、《崔承宗造像记)) (483年 , 出土于山东历城) 、 《王玉山造像题字》 (484) 、 《吕思颜造像碑)) (486年 , 在陕西耀县) 、 《席伯仁造像记)) (488年 , «八 琼室金石补正)))、《边定光造像记)) (490年 , «八琼室金石补正)) )、《洛少H乡城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老人造像记» (490) 、 《僧晕造像记》 (492) 、 《韩曳云等造像记» (477-499 年刻,笔者疑伪)等。 [ 5 ] 选 北魏太和以前的碑喝、墓志的数瞌蘸 量也较少,主要的原因是北魏初期,鲜 卑族人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忙于战争 和掠夺,国家的文化建设尚处于次要 的位置,鲜卑族固有的文化(我们姑且 6一北钥 称之为游牧文化和战掠文化)仍然占 造像 据着重要的地位,统治者并不重视汉 记书 民族树碑立传的文化传统,树碑立传、法研究 埋设墓志以及与汉族铭石文化相关的 佛教造像记尚未在社会上形成风气井 流行开来。 图 2 赵泪造像记 《太和七年造像题志»(483) ,虽出 现在太平日改制之前,但可作为造像记文体成熟的标志。它己显示了造像记文体 逢成华 的典型特征:在结构上大体分三个部分,开头叙述造像的缘起,或为谁造像p 中间是主题,叙述造像人的心愿,篇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但都以祈求幸福、 往生彼岸为主旨;结尾为余祝,将主题祝愿泛及众生他人。 [6]但那时云冈石窟 的造像记不多,可能同西北地区石窟的石质为砂岩,不够坚固且粗糙而不宜雕 刻文字有关。 龙门石窟的开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造像记的数量明显增多。龙 门石窟的修建从北魏孝文迁都前后开始,历经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以及 隋唐五代、北宋i者朝,留下了大小恫窟两千一百多个,佛像十万余,碑刻题 记兰千六百余品,其中北魏和唐代最盛,如论及造像和造像记的艺术成就,又 非北魏莫属。请人武亿《伊阙i者造像记》中云"龙门不仅为石镜佛场,亦古 碑林也。" 龙门石窟开凿年代约在孝文迁都洛阳前后。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 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洞窟,是北魏皇室贵族和官僚显要发愿造像最集中 的地方,在其众多的造像人中就有北海王元详(孝文的弟弟) (太和二十三年)、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 北海王母国太妃高(无年月)、齐郡王元桔(孝文帝的堂弟)(熙平二年)、安定 王元锺(太武帝的曾孙) (正始四年)、广川王祖母太妃侯(景明四年)、辅国 将军杨大眼(无年月)、洛州刺史始平公的儿子比丘惠成(太和二十二年)、比 位论文 丘怯生(景明四年)、魏灵藏薛撞绍(无年月)、孙秋生刘起祖(太和十七年) 选 等达官显贵及地方官吏。它规模宏伟,在北魏 , 其开凿时间主要历经孝文、宣 理圈 武、 孝明三帝。龙门西山的宾阳洞, 是龙门石窟中继古阳洞之后开凿的第二大 , 窟,造像艺术风格虽然也是富丽堂皇,但由于工程问题及朝廷政治斗争影响, = 在当时并没有能够成为北魏王室贵族造像发愿的主要场所,其中的造像记,也 7一北钥造像记书法研究 同龙门其余洞窟里的造像记一样, 多是正光以后的普通民众所为。 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它的地位、身份是得天独厚、无与 伦比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龙门石窟的开凿, 一方面引来全国各地的人来此 造像发愿,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在此感受到的造像发愿之风带回到全国各地,从 而使陕西泾阳、富平与河北正定、山东、山西的有些地区,也受到了洛阳地区 造像以及造像记艺术风格的辐射,许多造像记的书刻风格与同时期龙门石窟的 造像记风格有共通之处,如陕西泾阳的 《张相造天尊像记» (513) 、 《崔永高等 三十六人造像记» (523) 、 《郭主主洛等造像记» (526) 、 陕西富平的 《樊奴子造 像记» (532) 、 ;可北正定的 《道山造像记» (541) 、 《李显族造像碑» (542) 等 逢 与龙门石窟的民间造像记风格十分接近。 成华 由于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所以,除了河南洛阳地区以外, 在河南洛阳以 外的其他地区如陕西、山东、河北等地也留下了许多造像记。 因为各地文化积 淀和宗教信仰的风尚不同,以上所列各地的造像记又保持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关于造像记的地域风格本文将在《造像记的地域风格》一节中作详细分析) 二、 北朝造像记书法 (一)北朝造像记的书写与刊刻 造像记的书写者不同于北朝的基志和碑喝,也不同于佛教写经。墓志、碑 喝多为贵族官僚所设立,一般都由当时的书法高手所书。佛教写经由专门的写⑨ 历届书法 经生书写,这些人多为政府所养(早期的佛教写经多如此,但随着民间写经的 专业硕士 盛行以及写经的商品化,北朝出现了许多民间写经者,不排除他们中的一些人 学位论文 也参与了造像记的书写)。造像记的书手层次相当复杂,有寺院僧尼,有邑义 选 团体成员,也有当时的书告能手和普通俗众。从上面提到的北魏太和以前的十圈 圈 几品造像记的记文中可得知, 早期的造像记并未引起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关心, 几乎没有政府、贵族的参与,多为当时社会普通佛教信众个人或邑义团体所为。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大量的王公贵室也参与到造像记中。虽然当时可能已出 现了造像记的专业书手,如《比丘惠成造像记》署名为朱义章书, «孙秋生等 8一北 造像记》署名为萧显庆书,即出资者不一定参与书写,但随着佛教的泛滥和佛朝造像 教造像的繁盛,不排除他们中有人直接参与到造像记的书写中,这种情况也造 记书 成造像记的书写水平高低不一。法研究 造像记的刊刻者大部分应为北朝"百工"之一的"石工"所为。他们刊刻 水平较高,但绝大部分人不识字。这些石工社会地位极低,世f专家业,终身伏 石劳作,不准读书,不得改行,不得踏入仕途。北魏对"百工"的管制极为严 厉,如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444)正月庚戌曾下诏书"自顷以来,军国多事, 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 逢 子息皆i旨太学。其百工伎巧,骑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 成华 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 7 ) 而且 , 这些掌握专业技艺的 "百工" 经常随着国家 的需要到处迁徙,如《魏书》卷九《肃宗纪》第九诏曰"北京根旧,帝业所 基,南迁二世,犹有留住。怀本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 安堵作业。六睹术艺,应于时求者,自别征引,不在斯例。"这些"百工伎巧" 也多成为战争移民的主要对象,如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 (439)灭北凉,将 凉扑H僧徒三千人,宗族、吏民三万余家迁到平城,其中不乏有在石窟修禅的高 僧和擅长雕造佛像的工匠:道武帝击败南燕慕容德,于天兴元年 ( 398 )正月, 徙山东六州吏民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口,以充京师。在 这次战争移民中,"百工伎巧"近乎占了三成。 根据造像的几种形制,造像记可分为石窟造像记、单体造像记和造像碑 记,它们的书刻情况也各不相同。 石窟造像一般先在洞窟内将佛像刻好,由功德主认捐后再补刻题记。石窟 造像记一般书刻在石窟洞壁上,造像记施作者只能面壁书写和刊刻,有些在窟⑨ 历届 顶部位的要仰身书刻。书丹者和刊 书法 刻者俯身操作容易,而立身或仰身 专业 硕 士 操作困难 , 所以书刻石窟造像记对 学位皇 于书刻双方难度都比较大。造像记 岛圈 的刊刻一般都是双刀刊刻, .为保证 美观 , 使行列整齐,书手或刻工一般 圈 会在书刻前将石面磨平, 并在石面 上刻画好棋杆方格。 刻在显著位置 , 或为王公贵族书刻的造像记作品 , 9一北 一般书刻都较好。但如果造像记所 朝造像 处位置不显眼或为普通信众刊刻的 记书法研究 造像记作品, 一般书刻水平比较差。 如龙门石窟的《郑长献» (图 3 ) 、 《侯 太妃为贺兰汗》、 《马振拜》三品造像 " 与 霄\'膊;: 4 : .. " 记书刻都不好,原因是它们位于古 ‘价叮 叮\'-\' " .‘ " 阳洞洞窟的顶部, 一方面书刻本身 图 3 郑长献造像记 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因不便验收查看,书刻手也容易产生马虎的心理。其他 逢 如龙门石窟中许许多多普通信众以及来往过客的造像记,书刻也普遍不佳,主 成华 要原因是普通信众多不识字,造像记的刊刻又在造像之后,往来过客一般也等 不及看, 书刻者料想造像的施主无法注意其书刻的优劣。 单体造像多为家庭供养,所以其体积一般不会太大, 单体造像记,通常也 只能在佛像的底座或背面书刻。 因为单体造像体积较小 , 施作者可以将其放倒 书刻,书刻完成后多置施主家中,所以施作者在操作时比书刻石窟造像记方便, 态度也认真许多,如山东地区的一些单体造像记书刻就非常出色(下文也将作 进一步的研究)。 造像碑记从体积上讲, 等同于普通的碑刻。施作者既可以将其放倒书刻, 同时又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章陆布局。另外,造像碑刊刻完毕,一般置于佛寺或 其他公共场所,施作者的书刻水平也受到重视,所以除了陕西地区的一些道教 造像碑, 其余造像碑的书刻绝大部分都很精美。 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信仰的泛滥,佛教造像也变得商品化。造像记处于佛⑨ 历届书法 教造像的从属地位,人们在造像记中时常忽略对书刻艺术美的追求。龙门石窟专业硕 留存下来的三千多品中,有许多造像记书写、刊刻情况比较粗劣。士学位 前文说过,佛教亦称象教,它提倡信徒广为造像。为满足社会广大信众的论文选 要求, 社会上涌现出许多从事佛教造像雕刻、专业开铺经营佛像的人,他们将圈 圈 石料加工凿磨,先把高浮雕的佛像和线刻施主肖像刻好,再按佛徒的不同要求, 进行雕刻后出售,他们根据捐资者捐资先后刊刻题榜姓名和造像记。由于普通 的功德主只关心在佛像周围刻上姓名和祈愿文字,并不在乎书刻的优劣,佛像 m 经营者只注重雕像的商品价值,对题记文字内容的书写与刊刻只看作是对功德「北 朝 主的应付,致使许多造像记书刻后无人检核,字迹拙陋,如《郑长献》书刻草 造 像 率杂乱,错漏宇较多,还有不少漏刻的笔画。在佛像经营者和功德主对刊刻两 记书 法 不关心的情况下,书手的文字水平与刻工的刊刻水平就会直接决定造像记的艺 研究 术价值。 商品化造成粗劣的书风也体现在北朝民间佛教写经书法中。魏晋时,佛教 译经之风盛行,译出的经典即大量抄写以供传播。写经不能草率,草率就不虔 敬。写经有一定的格式,即是先画好乌丝栏,每纸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最常 见的为每行十七宇)都有一定规格。抄经的人大多为寺院僧尼和以抄经为业的 逢成华 经生,这些人一般是看不到名家真迹的,他们习书的范本就是前人抄定的经卷。 抄写时以旧的经卷为底本,照式抄写,不掺入己意。写经者不一定深谙佛教, 但官府抄经多用僧人来校,异体字很少。官府抄经经卷十分整齐,涂字改字微 乎其微。抄经的速度要快,故写横国都是尖锋起笔,不用回锋,收笔处重按, 转折处多不提笔转换笔锋,而是略作顿驻后再转锋,以取劲疾。当时已流行"供 养经",即出资雇人写经,以为修行、利益众生之事。官府写经生由政府供养, 官府写经也接受社会人士赞助。随着民间写经要求的人数增多,写经逐步变 得商业化,北朝时期,专业写经手开铺经营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寺院是重要 的写经场所,店铺多集中于寺院附近,交通要道上往往有抄经换钱者。随着 写经商品化程度的加剧,民间写经的书告一般也很粗劣,同官府写经相比有 较大的差距。 北朝造像记书刻方面存在的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造像记的书陆风格。虽 然有一部分作品相当精美,但绝大多数北朝造像记刊刻十分草率。以龙门石窟 的造像i己为例,一般字迹模糊,缺损、漏刻笔画较多,即使在龙门二十品中也⑨: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 存在这个问题,如《郑长献造像记》、《赵双哲造像记》、《侯太妃为贺兰汗造像 记》等就存在许多漏刻笔画的现象。有的造像记甚至漏刻字句,如《邑主造像 碑》中,碑空八字未刻,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 ·龙门山造像九十八段)}中《请 信女高题记» ,记文似有未完之迹。为追求速度,刊刻时刀陆简单,刊刻者并 不着意刻画出书丹笔意,只以简单的轮廓表现字的笔画,少数刊刻者还以单刀 盟国 凿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与北朝造像记书刻手、以及 与造像记商品化有关。 (三)北朝造像记书法风貌 H←北朝造像 太和改制是北朝造像记书风的重要分水岭,太和改制前,造像记书住处于 记书法研究 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期,结体半隶半楷,笔撞上隶楷模杂不洁,总体成就不高。 太和改制以后,造像记书风为之一变,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造像记取得了突 出的成绩。后来,随着民众宗教信仰的狂热,造像记数量的明显增加,造像记 的书陆风貌有了大幅度的改观,关中、中原以及山东地区的风格争奇斗艳。 1.从早期的南北隔断到后来的南风北被 逢成华 南北朝时期书法承继着魏晋的传统,在南北两地分流而行,相比较而言, 南方书法的发展比较顺利,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北朝因社会动荡,书蓓的 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出现了停滞倒退的局面。所以整个北朝,前期书风水 平低下,中后期由于南风的吹入 IB],书陆有一定创新,致使风格多样,整体水 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北朝相比,农业经济在南朝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决定性比重,由于农业 经济自身固有的特点,南朝社会相对北朝来说,具有更大更强的稳定性,传统 文化更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晋室南渡之前,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在 中原地区。晋室南搜后,使得中原士族大批南下,逐步取代了土生土长的南方 士人,而他们又以正统的身份与中原较高的文化使南方士人趋之若莺,竞相效 仿。另一方面,虽然南北分治,北方不断南征,南方的北伐屡遭挫折,但总的 来说,南方政权仍保存了一定的实力,北朝政权尚无力轻易消灭南方政权,使 南朝社会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加上江南特产丰富,人杰地灵,也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 使得社会文化得以进一步向前发展。南北对峙之际,南朝的经济文化仍沿着晋 代的道路发展传承下去,所以其书?去水平也没有停滞不前。东晋以来,南朝书 位论文选 家极多,王氏父子强劲的新研之风使二王继索、卫之后成为南书之祖,书学传 授直至宋齐梁兰朝。 酣酣 拓跋部本是塞外游牧民族,畜牧持猎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 睡 的地位。北魏初期,拓跋部入主中原时,虽然原先的中原地区是封建经济和文 化发展较高的地区,但经过百年的战乱,早已使这一地区土地大片荒芜,人民 U 流离失所,户口损艳过半,农业基础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凋敝。虽然在其势力「北朝 造 像 和疆域逐步向南扩张的过程中 , 也逐步出现了农业经济成分 , 政府对农业经济 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北魏前期,畜牧 记书 法 件猎经济仍然占有极其要的地位。除此之外,战掠经济是北魏经济发展的又一 研 究 特色。 [ 9]与南朝相比,北朝文化发展缓慢,且容易受到破坏,致使全民文化水 平提高不快,水平参差不齐。 交往的阻断也是南北文化水平和风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由于南北双方 实力相当,互视对方为敌,都想消灭对方统一全国,造成南北朝的长期军事对 峙局面。 在战争状态下, 双方文化来往受到限制。 [刊] 逢 军事的长期对峙和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南北朝书撞水平的差 成 华 异。北朝书坛,正如刘熙载《书概》中所言"上推本于汉魏。"在接受西晋书 陆家索靖、卫璀书风影响的同时,北朝书怯仍沿着汉魏传统的老路子缓慢地发 展着。由于战争的重创,北朝初期的书家根本没有条件加速书法继续向前发展。 所以相对南朝来说,北朝的书法比较保守,水平整体不高。北朝政权虽然比较 重视汉文化的传承, 但他们尚无力顾及汉文化的发展问题, 在战争与政治的刀 光剑影中,北朝书家力所能及的举动便是如何使自己拥有一定的书写水平,而 又不失汉魏的书在去遗风。包世臣在《艺舟双樨 ·历下笔谭》中曾经指出"北 魏书, «经石山谷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 《刁惠公志、》为一种,皆 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志; «张公清颂» (即张猛龙j青颂碑)、《贾使君》、《魏 灵藏》、 《杨大眼》、 《始平公》等造像为一种,皆出 «JL羡)),具龙威虎震之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北朝的书家也就缺乏将书陆创新并整体推向前进的背景。 就造像记书法而言,早期的南朝书陆始终走在北朝的前面。 现在留存的北魏早期的造像记数量不多,从能够见到的各品佛教造像记来⑨:2 看, 时间跨度虽然较大 , 但他们风格十分相似, 结体扁阔, 左右气势平衡, 转 2 折处方整,横、撇、捺画收尾时出锋上扬,用笔逆入平出,提按较少,隶主主尚 2硕 存,楷势不足,结体稚嫩。 书体且见楷告端倪,但总体风格仍具有隶书特征 , 士学位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424 ) 、 《鲍篡造像记» (442 年 , 现存 日本。 ) 、 《曹 论文选 天度造像记» (466) 、 《北魏曹天护造石塔题铭» (466) 、 《太和七年造像题志》 圈 (483年 , 现保存在云冈石窟第11 窟东壁上层) 、 《请信女口知怯造像记» (47 1) 、 圈 《刘虎子诸葛洪方山二百人等造塔记» (483) 、 《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 (483) 、 《崔承宗造像记» (483) 等 , 它们代表了北魏前期的造像记书告风格, z 与此期碑喝的风格非常接近。 t 现在发现的北魏太和以前的碑喝和墓志十分罕见,碑喝据记载的主要有: E$ 《太武帝东巡碑» (437) 、 《张善碑» (438) 、 《崔浩碑» (455) 、 《中岳量高灵庙 2 碑» (456) 、 《大鸿萨卿郑允伯碑» (太和年间)、《华岳庙碑» (碑已侠,有拓本)、 研 究 《南巡碑» (已残碎)等很少的几块。但是,从《太武帝东巡碑》和《中岳音高 灵庙碑》的书法风格看,北魏的碑喝也同样保持了较浓的隶书意味。《太武帝 东巡碑», 作于公元 437 年, 即北魏太延三年, 结体扁方, 隶法犹存, 其中的 "而" 、 归" 、"武"、"射"、"北"、"历" 等字尚保有较浓的隶意。 《中岳富高灵 庙碑»,完成于北魏太安二年, 即公元456年, 结体用笔仍处在隶楷之间 , 风格 逢 奇古茂美, 其中的"配" 、"天\\"主"、"荒" 等字, 笔画隶意未脱。 成华 北魏太和及太和以前的墓志留存极少(据金石书籍记载的主要有《鱼玄明 墓志» (468) 、 《司马金龙墓表» , 但 《鱼玄明墓志、》 现在早已不存在) , 故我们 无从了解它们整体的书法风貌。 碑喝一般乃国家所为, 墓志多出于皇室贵族之门,普通民众尚无权参与, 北魏的碑幅与墓志多为名家所作。因魏初重崔、卢之书 , 国家所立之丰碑巨刻 应多出自 崔、 卢 , 如 《太武帝东巡碑》 有可能就出 自崔浩之手。 崔 、 卢二家累 世显宦,又为书在去世家,据陈思《书小史》云"后魏崔悦,字道儒,清河东 武城人。善草隶, 与范阳卢i甚井以博艺齐名,故魏初重崔、 卢之书。卢诅传子 卢恒, 但传子遵z 崔悦传子潜, 潜传子宏, 世不替业。 " {(魏书》卷二十四《崔 玄伯传》 载 "玄伯祖悦与范阳卢i甚 , 并以博世著名, 谁怯钟挠, 悦怯卫璀, 而 具习索靖之草 , 皆尽其妙。" "世不替业" 的崔、卢书家一般擅长隶书或草隶。 正如华人德先生在 《论⑨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自 魏碑体» ((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一文中所言,世不替业的书风是 守旧的,其楷书应和魏晋时期一样,带有较浓重的隶主主。 [ 1I]因魏初重崔、卢 之风,北魏太和以前的造像记书沾也很有可能受到崔、卢之风的辐射。元·陶 宗仪《书史会要》及《书史会要补遗》中列举北魏书家三十多人,其中崔、卢 二族占了三分之一。崔、卢的书法也影响了当时的书法家,太武帝时尚书郎黎 F 广就"善古学,曾从吏部尚书请问崔玄伯变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自是家 f专其主去 。 " 虽然崔浩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 ) 六月被杀 , 崔浩不可能书 M 写《中岳富高灵庙碑» (456) , 但是其书风受到崔浩的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 因「北 朝 造 为崔浩侍奉道教,与寇谦之关系密切,而《中岳音高灵庙碑》的作者传说是寇 像 i兼之。 即使不是寇谦之亲笔 , 也或许是奉学崔浩之盐的其他人。 此期造像记的记书法 书风与同时期的碑喝、墓志的风格接近,也正与史书上记载的"魏初重崔、卢阳明究 之风"北朝初期的书法背景相吻合。 北魏前期造像记的书体为隶楷I昆杂、非隶非楷的一种过渡碑版字体,在这 种不成熟的楷字体中尚留有浓重的隶书遗棒。如上文列举的《朱雄造像记》 (440) 、 《鲍篡造像记» (442年 , 现存 日本 , 书法古拙) 、 《曹天度造像记» (466) 、 《北魏曹天护造石塔题铭» (466) 、 《赵调造像记» (469) 、 《请信女口知盐造像 逢成华 记» (471) 、 《太和七年造像题志» (483) 等造像记。 而此时的南朝造像记书法 水平要比他们先进许多,结体中隶书意味已经淡化,楷书的体势和笔法成分居 多。如《陈又之造像记» (458) 、 《维卫尊佛造像记» (488) 、 《王敬则造像记》 (498) 等 , 字体纵长 , 己显示出成熟的楷书体势。 北魏前期太和改革尚未施行,社会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汉族传统的书法文 化尚不能在全社会得到迅速普及与提高,同时,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造成了南 北方文化交流的阻断,所以,普通民众的书陆还只能保持在一种陈旧低下的水 平上。再加上碑版书体相对捕后,如楷书在魏晋时早已在日常实用书体中成熟 了,但经过了 200多年,它才在南朝的碑文中正式使用,并成为成熟的碑版专 用书体。而此时,行书书体巳趋成熟且多于日常实用书体中,如信札往来文字 中。北朝在魏晋楷书成熟以后,书体虽也有所发展,但行书并未能取得南朝那 样巨大的成就,故北朝此期非隶非楷的造像记字体是在不成熟的日常实用楷书 体强烈冲击下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官"书体。这种短暂的书体,处于新旧之间, 有时竭力模仿日常实用书体或受到日常实用书体一一楷书用笔定势的影响,同⑥ 历届书法 时又受到传统碑体官书→一隶书字体的影响。 但随着北朝孝文帝文化改制的最后成功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增多,北朝造 专业 像记书蓓一步步地朝着成熟的楷书体迈进,南北书风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士 硕 学位论文 虽然太和以后一段时间,南北朝的造像记书风还有一定的差异,如南朝的 选圈圈 《天监造像记» (503) 、 《王世成造像记» (506) 等造像记, 体势纤秀流美, 行 笔迅捷,颇具楷行书趣味和《兰亭序》风范,与隶楷相参的北朝书风不同。但 随着南北人员往来、文化交往的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南朝书风的北被,造像 记的书风在北朝中后期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北朝早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对峙,南北人员的交往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 η←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 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南北朝之间的人员往来也时常发生。当时南北交流方住有 几条途径: 一是通过商人,为了经济利益,虽然南北战争不断,但南北商贸活 动仍往来不绝。当时关禁,许多交流多依靠商人,许多佛经被商人传到外域: 二是为了向对方示好或其他原因 , 南北双方派往对方的一定人次的使臣。 [ 1 2 ] 南 北派出使臣都十分重视其才识,这些使臣多为满腹经论,仪表堂堂、兼属文便 尺牍,通备文史,聪敏博学,善于遣词辩理,才华出众。这种政治上的高层交 流实际上也是一种有力的文化交流z 三是战争或动乱造成人员迁徙,如庚信 因出使西魏被留在长安,王褒因西魏军攻陆江陵被掳至长安,同时被掳的还有 逢成华 王克、刘秀、宗慎等文士。"侯景之乱"前后,南方文化中心衰落,南方文人 纷纷被迫迁往北方,如颜之推、沈重、陆德明、姚察姚思廉父子等人纷纷北往, 他们在异国著书立说,发挥各自的才华,对北朝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对北 朝中后期文化风气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朝前期,江北维护崔、卢的家怯之严格到了连江南的王家新风都不能影 响进来的程度,始终是以钟、卫、索为宗,没有一句提及二王的话。 [ 1 3]北朝 中后期,随着南北文化交往的不断增多,南北文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康有 为、王国维所列举的《始兴王碑》、《摩鹤铭》类似北碑,而敦煌所出梁《虞思 美造像》和萧梁草书札,以及北之《高湛》、《法生》等作品的虚和婉丽,正是 南北书法交流的结果。王褒 [ 14]入周而体兼南北,以及萧梁草书入北朝,说明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两地书风交流发挥了作用,以瘦硬见长的北朝书 撞,在融合了南方书法的秀丽萧逸之后,遂开后代隋唐茂密沉雄气象之先问。 北朝后期,由于南朝书风的北渡,北朝书家开始学习南朝的书法,如赵文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 深等。赵文深,本名文渊,天水人,后周为书学博士,少学楷隶,年十一,献 书于魏帝。书师王善之,书迹为时所重。据《周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 九记载"当时碑榜,唯文渊及冀f隽而已。(赵)文渊虽夕l、任,每须题榜,辄复 迫之","至于碑榜,余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赵文渊) ,宫殿楼阁,皆 其迹也"。 《述书贼》也提到北周赵文渊与刘珉、赵孝逸等书法家皆学二王。除赵文 深外,北齐、北周还有薛温、薛慎、柳斟、阎弘、泉元礼、姚元标、济北人袁 M 买奴、赵彦深、以工书显的鲁郡韩毅、通直散骑常侍张景仁、善行草的赵仲将、川「北 胡 鲜于斯尽、刘逃等一大批书陆家脱颖而出,他们中许多人书陆风格都与南朝书 适像 风相近。(北朝晚期,南风北被的时候,也有一些书法家谨守北派传统,如房记书 彦i兼 I口] 等 )法 研 究 北齐样短,不久为北周所灭,隋朝一统天下,分离了百余年的南北朝书诠 终于汇合到一起,北朝的这些书居家们,他们的书风也自然趋向融合。在众多 书家的共同努力下,造像记书t去,与墓志、碑喝一道,共同开启出一条隋唐北 派书风的发展道路。 逢成华 2. 造像记的地域风格 (1)以洛阳为中心,河南地区魏碑体书风的高扬 北魏龙门石窟的开凿是造像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早在孝文帝改 革之前,尽管少数民族君主己意识到汉文化的优势所在,但在社会生活中,汉 文化仍未得到充分重视,书法家境遇在此期间就相当艰难,如《魏书》卷五十 五《列传》第四十兰中提到几人:刘芳"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读诵,终 夕不寝",他"常为i者僧佣书经纶,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绩,岁中能八百余匹" 崔亮"及慕容白醒之平三齐,内迁桑乾,为平齐民。时年十岁,常依季父幼孙 居,家贫,佣书为业气崔光"及慕容自晤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文徙代。家 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随着孝文帝将洛阳定为北魏的都城之后,龙门石窟成为继云冈石窟后的又 一重要的皇家佛教礼拜胜地。 由于孝文改制的成功 , 汉文化在北魏文化生活中 的地位逐步占据了主要位置;洛阳地区又为前代的文化古都,先后有东周、东 汉、曹魏、西晋在此建都,民众文化意识中存有浓重的铭石文化,社会上保留⑨ 历届主 有较强的刊刻作]A;同时,洛阳附近的龙 门山石质为石灰岩,石质坚细,适宜刊刻较 专硕 业 细微的笔画。另外,孝文帝迁都洛阳时,不 士学位论文 仅将六宫百官迁到洛阳,而且还将包括"百 选圈圈呵 工"在内的其他经济文化建设大军一同从 平城迁出,那些原本作为战争移民的主要 对象"百工伎巧"也成为孝文迁都的对象。 223 如上文引 《魏书 ·肃宗纪》诏曰"北京根 i2t 旧,帝业所基, 南迁二世,犹有留住。 怀本 E 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 , 在 安堵作业。六睹术艺,应于时求者,自别征 书法 研 究 引,不在斯例。"所以,那些从凉州、山东 六州等地迁到平城并雕造云冈石窟佛像的 工匠又将参加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中来。 以上诸多因素造成龙门石窟的造像记数量 突然增多,书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龙门造像记以龙门二十品 [ 1 6]为代表。 它们是北魏造像记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如 《比丘惠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 逢z成: 华 像记» (简称 《始平公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阳文刊刻,于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 (498 ) 九月十四日造吃。 它结体宽博疏放, 势力雄 厚 , 无靡弱之病 , 康有为 《广艺舟双樨» t平其书法为 "能品上" 0 « 长乐王丘穆 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概造像记》简称《牛概造像记» (图 4 ) , 在洛阳龙门石 窟古阳洞北壁,于太和十九年 (495)十一月造吃。体方笔厚,端方峻整。 《魏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简称《孙秋生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 洞南壁,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 502)五月二十七日造吃。书法沉着劲重、厚 道有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拇》归其书陆为"沉着劲重"一类。 《魏杨大眼为 孝文皇帝造像记》 简称 《杨大眼造像记» , 在洛阳古阳洞北壁 , 刻于景明正始 之际 ( 500- 508) , 书怯浑厚生动 , 峻健丰伟 , 康有为 《广艺舟双樨》 形容它 如 "少年偏将,气雄力健" 0 «魏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498) , 此品旧简称为 《元 i羊造像记» , 书拮流畅逸去 , 用笔趋于圆转 , 康有为 《广艺舟双樨》 评其书法⑨ 历 届 书 为"能品下" 0 «魏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 北魏太和年间 ( 477-499 ) ,书陆方 法 专 业 折拙秀,有奇趣生!、理,康有为《广艺舟双槽》评其书法为"精品上"。其余的 硕 士 学 各品造像记风格与以上所举的也大同小异,这些造像记书陆的基本特点为端 位 论 文 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岩奇伟,其结体和用笔将隶、楷完美地结 选 阻 合在一起。康有为认为,北碑莫盛于魏, 莫备于魏。他将魏碑分为三大类,其一便是 《龙门造像»,并评其为"方笔之极轨"。他评价魏碑有 "十美", "一日魄力雄 M 强, 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怯跳跃,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北 钥 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 [ I飞 康 远 像 有为将龙门造像记的这些精品书法总而名之为"龙门体"。 记书法 以造像记为主的龙门二十品体现了太和至北魏末隶楷完美结合的书风,为研 究 后人称为 "魏碑体"。 魏碑体这一概念、形成于请末,指北魏碑刻中斜画紧结、 点固方峻、沉着稳 重、方劲朴拙、结体似隶似楷、将隶书与楷书相结合的书陆字体,是一种别有 趣味的碑刻书盐艺术。这种书体主要流行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前后至北魏末 (494 -534) ,代表作为《龙门二十品》和太和景明、正始间墓志,以及《张猛龙碑》、 逢成华 《马鸣寺根陆师碑》等(关于魏碑体的论述转引自华人德师著《论魏碑体»,«全 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文集》特邀论文)。 由于造像记的书刻不同于墓志,造像记多书刻在天然石壁上,书刻者不可 能像书刻墓志那样从容和便当,用a以造像记的书刻普遍都不如基志精细。为追 求一种较好的美学效果,书写者通常会采用最符合生理特点的书写姿势,并寻 找一种变化较少而又有一定艺术美感的字体,所以,经过一定的摸索和实践之 后,个别书家脱颖而出,创造出了面貌一新的龙门造记像书泣。同样, 刊刻者 为克服站立刊刻的缺陷,他们也寻求到一种既快又好的刊刻方法。龙门二十品 这种以体势向右上倾斜、宽方紧结、点画方峻风格为特征的楷书书体也很可能 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时髦、流行的书刻字体,并一度影响了当时的碑喝和墓志的 书风。由于书刻双方的共同努力,很快在书刻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书刻风尚, 并一度在上层书刻界流行起来,魏碑体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影响较大一的种书体。 太和以前的造像记书风稚拙粗阻,多出自民间书家之手。而龙二门十品多 为王室显宦资造,不仅造像雕刻完美,风格统一,而且造像记的形制也比较大⑨z历届 方气派,多采用碑刻的形式。文字书写认真,碑别字少,书写者有较深的书告 书法 功底,结体章法上多注重书法美学效果,书写前都画有棋怦方格。刊刻上大多 专业硕 也十分讲究 , 一般都为阴刻双刀斜削,个别的还刻成阳文,如《始平公造像记》 学 士 (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造像记书刊都比较差,如 《郑长献造像记»,但那主要是因 论 位 文选 为它处于龙门古阳洞的顶部,书写者、刊刻者操作时都十分的困难,难免就会 踵 使书刊者大失水准,从而造成了鄙陋的书风面貌)。龙门二十品中除 《孙秋 晴 生造像记》 结尾署名"孟广达文, 萧显庆书" 和 《始平公造像》 署名"朱义章 :! 书 , 孟达文" 外 , 其他造像记都未注明书手 , 但有一点可以推断的是, 萧显庆 i i M 和他们很有可能为当时的书法高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墓志书陆中得到 EE 印证。 太和前后,由于受到汉文化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北魏的王公贵族开始重 E 视墓志。据《魏书》记载: "t召迁洛之民 , 死葬河南 , 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 Z 迂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I S]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 , 即 "其有夫先葬在北, 妇 研究 今丧在南, 妇人从夫 , 宜还代葬" (同上)。由于远离代北,死后又无法归葬家 乡故土,为有朝一日迂葬之便 , 设置墓志之风在北魏上层社会中流行,孝文帝 迁都洛阳后,洛阳、惬师一带的墓志便大量出现。北魏贵族通常花大价钱雇佣 书刻名家, 为之书刻墓志。 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墓志风格高雅, 规整秀隽, 书 刻都十分讲究,风格与龙门二十品很相近,多是粗矿方峻,如《元楠》、 《元僵》、 逢成华 《寇臻》、《穆亮妻尉太妃》 等,其绝大部分作品具有严整方峻、斜画紧结的魏 碑体风格。从亡F洛一带的墓志的早期风格与龙门二十品很相近上推断,那些在 当时以书刻龙门二十品而出名的龙门石窟造像记书刻手,或许同为吓洛一带墓 志的书刻手。从造像记的记文中我们也看到,同亡阳各一带的基志一样,龙门二 十品的造像主大多数是王室贵族,他们有条件聘请高水平的书能家为他们服务。 由于洛阳在当时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龙门山又是佛教胜地,加上龙门地区 的山石多为石灰岩构造,石质坚细,适宜刊刻细致的笔圃,龙门造像一般为石 雕佛像,且石刻造像记数量非常多,书法价值较高。所以,龙门造像记除了二 十品之外,尚有五十品 、 一百品之说。但受到南风北被的影响,过了一段时间 , 魏碑体就衰退了。其影响也主要集中在洛阳地区的造像记(如 «:ill根四十一人 等造像记», 524年 , 今藏开封博物馆) 和墓志上 (在孝文帝迁都前后至北魏末, 山东地区的有些碑刻也受到洛阳地区魏碑体的影响,出现了斜固紧结,点画方 峻的特点,但受影响的范围并不大) 。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 (2) 山东地区造像记书陆所取得 的突出成就 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信仰 论d 也十分盛行。 山东地区的碑刻传统, F 从秦汉时期的始皇泰山刻石开始,源 远流长。魏晋时代,这里又聚居着许 多豪门大族。虽然永嘉之乱以后,许 多书法名流随东晋王朝一同迁至江 NZ 左,没有南迁的豪族中有一部分人追 E 像 随北方的五胡政权,但仍有许多的文记阴法研 士留在原地,所以,该地区的书陆基 究 础相当深厚,造像记书法同样取得了 \'飞的在μJ产-时,革:征:耐地?汩汩电究\' 较高的成就。 .". ;::J\\ 1: Ji> l~ Ii4\'町叫份量可岳阳升\' ι二伊 在 巳 喝 乞 K件 白号:电 生 \'t i.阜 i!:ll甜 辑L琉;此- 九月 ~ . · 刻于北魏皇兴三年的《赵泪造··荆血事 叫问抖,* 拮 ill冉 唔冉现i于 #佛哥ι ,们·,w,何事品栩如 唱王:z=缸且母气将, 丰4乓三 ;I冻f点措如串"非哥忽也在和­句 号 a 像记» (石在山东黄县)以及太和七 til 咀 岛峙 切花I!U且也也自吁串串 罕 宫6\'.m兵1lI1 . ·宜碎在等参七码ζ扭P年来安啻 ~.争UiI.IIi 生\'边, 年的《崔承宗造像记» (出土于山东 图 5 曹 望↑喜造像记 逢成华 历城 ) ,与北魏同期的其他地方的造 像记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它似乎并没有受到当时盛行的"崔、卢之凤" 的束缚,结体和笔陆已较少隶书遗意。刊刻于北魏神龟至孝昌年间的一些造像 记,如 《孙保悟造像记» (518 年 , 在山东临淄 , 图 5) 、 《张宝珠造像记» (525 年,在山东益都)、 《曹望悟造像记» (525年 , 在山东临淄 ) 、 《帅僧达等四十人 造像记» (526年 , 在山东l陆淄 ) 、 《临淄六十人等造像记» (527 年 , 在山东临 淄)、《王僧欢造像记» (528年 , 在山东历城) 等 , 也很少受到龙门魏碑体书风 的影响。 尤其是《曹望懵造像记» , 书刻{具美 , 胜过龙门二十品 , 楷书水平已达 到了相当高的成就。 刻于东魏兴和二年 ( 540 ) 的《马都爱造像记» (在山东淄 博,图的,字体为正书,拓片仅高 1 1厘米,宽 80厘米,但书刻有 1 80余字, 令人赞叹不已。全文用笔圆润,刊刻精细,颇具魏晋时二王楷书风韵。 山东地 区少石窟造像,多家庭供养的单体小型石造像,因此可以推断, «马都爱造像 记》大概位于这种小型单体石造像的底座或像背上。因为这种小型家庭供养像 是可以活动的,书刻时可将其放倒,施作时就能够进行精雕细琢。山东地区发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 戴~.:- LilJa醒:缰理E量组理撞噩擎擎锺疆描型理羁噩噩疆噩噩噩噩疆噩擅踵噩噩瞌 噩副回回·耀军由晕目sl\'.>:l睦王ailS,雨隅~~菌lrt,ll€~噩噩噩~画画缸茵茵画画司匾困..Will噩噩函噩噩噩嚣噩黯--圃噩噩噩. E矗,- … 哩.\'"描但~~n翼理...‘-陈后却E章,雪\'画画.--.苦---窍\'国市罚~lil~.i;j授,.院第-画...萄-‘=-面_JlI"~臼.-.程… 画自…团- 士学位论文选噩瞌 L幽幽~监\'-!i<咱国-‘回匾矗当...画",,\'"阳气-跚跚 \'I~~;;…-~在""\'且..c;o~\'fj面…田-...zl~坦--自--画\'旨E圄 图 6 马都爱造像记 蛐 刀←北胡 适像记 书法研究 图 7 陶长贵造像记 现的刻于单体小型石造像的造像记还有很多,如《刘目连造像记» (543年 , 在 山东临淄)、《路文助造像记»(544年 ,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虽为普通百姓家 庭供养像,但书刻手将书陆的笔意充分表现了出来。由于东西魏以后隶书碑刻 逢成华 之风又有所流行,山东地区造像记中也有一部分隶书作品,多见于造像碑记, 于小型单体造像记中极少出现 , 所以该地区的隶书造像记不多 , 只是个别的笔 画受到隶书笔怯的影响而己,如《张景晖造像记»(554年 , 在山东益都) 、 《刘 道景造像记» (需要指出的是, 有些造像记中"一"的写怯有些特别,通常写 成"乙",使人误认为是隶书)。 北齐天宝年间以后,山东地区的造像记如《陶长贵造像记»(556年 , 在山 东益都,图7)、《慧承造像记» (560年 , 在山东长清五峰山 ) 、 《智念造像记》 (560) 、 《许{隽兰十人等造像记» (561) 、 《静深造像记» (570年 , 在山东益都) 、 《傅丑傅圣头姊妹二人造像记»(572年 , 在山东诸城, 图 的 、 《张思文等造像 记» (577年 , 在山东诸城) 等 , 同洛阳 、 关中地区的造像记书告风格迥异, 笔 墨酣足,楷怯自然。特别是《陶长贵造像记》和«智念造像记»,两者书刊水 平相当高超,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笔画流丽,结体内紧夕|、松,笔势活泼动荡, 与南朝二王书风遥相呼应。⑨ 历届 书法专业硕 士学 位论文选噩噩 图 B 傅丑傅圣头姊妹二人造像记 刀「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3) 陕西地区道教造像碑书蓓的独特风貌 陕西关中渭河两岸是国内造像碑遗存最多的地方,有两三百块,它们与关 中地区道敦的流行有关。北魏时期,关中居住着三国时期从汉中迁徙到长安三 辅地区五斗米道的后裔,出现了世奉天师道的豪族大姓,如寇i兼之所在的寇氏 家族。按道敦的道义,道教原本不重塑像,但是,随着北朝佛教造像的盛行, 为与佛教力量抗衡,道教也开始造像。道教造像碑记与佛教造像碑记的区别之 处在于文辞和书怯两个方面。道教造像碑的文辞虽旨在阐述道教教义,但是, 在发愿文中往往掺杂佛教用语,如《姜篡造像记» (565) , 文中虽曰 "造老君 逢成华 像一躯",在随后的发愿文中又出现"长超八难"、"边地三途楚毒,俱辞苦海" 等佛家用语。在书怯方面,佛教造像碑记同石窟造像记、单体石造像记的风格 相近,多为楷体,书写、刊刻都比较认真,而道教造像碑记的宇体一般比较滞 后,多为隶书体、隶楷杂操j昆合体。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陕西地区道碑多置 于洁净荒僻之处、 道教追求神秘化等因素有关 ,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424 年,药王山博物馆藏)为现今发现的有纪年的道教造像碑记中年代最早的一 品,书陆古拙,其结体自然、随意,用笔方中有圆,柔中寓刚,带有无拘无束、 自由率性之风。施作者书刻前也画有棋抨方格; «姚伯多道教造像碑» (496 年,药王山博物馆藏,图 9),书总为隶书,用笔老辣,具有篆书笔意,可看得 出书者有较好的书怯功底; «刘文朗道教造像碑» (496年 , 药王山博物馆藏 ) , 结体扁闹,个别笔画笔势稍弱,但总体上继承了汉隶的遗风。除《张乱国道教 造像碑» (514) 、 《张安世佛道教造像碑» (518年 , 药王山博物馆藏) 的书刻水 平较差以外 , 陕西药王山博物馆收藏的其余各品道教造像碑记, 如 《杨阿绍{弗 道教造像碑» (500) 、 《冯神育道教造像碑»(505) 、 《椅双胡道教造像碑»(520) 、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醺瞌 蛐 n←北胡适像 记书法研 究 图 9 姚伯 多道教造像碑阳 逢成华 《错麻仁{弗道教造像碑» (521) 、 《王守令佛道教造像碑» (518-520) 、 《仇臣生 造像碑» (524) 、 《庞双{弗道教造像碑» (527) 、 《辛延智佛道教造像碑» (548) 、 《韩兰德道教造像碑» (561 , 图10) 等 , 时间跨度虽有五六十年 , 但它们的书 陆风格保持统一,结体出于隶楷之间,用笔带有篆隶风味。在渭北地区发现的 这批道教及佛道教造像碑记,虽非名碑巨制,但个个生机勃勃,天真可爱,深 深地烙上了道教文化的特色。 除关中渭北地区的道教造像碑记外,陕西地区还有一些佛教造像记,但他 们并未像这些道教造像记那样形成了很强的地域风格,本文不作多述。 (三)北朝造像记的历史地位 j青代以前 , 造像记在学术界的地位很低 , 主要原因是造像记文字鄙陋 , 文 辞大都千篇一律,且多言浮屠无稽之语,从金石学的角度看价值不大,如欧阳⑨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 修《集古录跋尾》卷四中所云"余所集属,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尝辄弃者,以 其时有所取于其间也。然患其文辞鄙段,又多言浮屠。独其字画往往工妙,惟 后魏、北齐差劣,而又宇陆多异,不知其何从而得云,遂与i者家相庚,亦意其 夷狄昧于学问而所传说谬尔。" 噩 噩 北朝文字一个最突出之处便是纷繁芜杂的别字,造像记中的碑别字更是比 比皆是,它影响了人们对造像记书法的价值评估。 由于北朝造像记大量的出自下层平民百姓之手,他们书写水平相对较差, 故产生别字的可能性更大。川北朝造像记中的碑别字与北朝时国家颁定的千 M「北 余新造字也有关系。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州多年板荡,戎狄交侵,生灵涂炭,朝造 像 文字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各地的文字使用情况相当混乱,替伪相属,民众任意 记书法 造字。正如《颜氏家训·杂艺篇》所云"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研 究 辄造字 , 提拙甚于江南。 乃至百念为忧, 言反为变 , 不用为罢 , 追来为归 、 更 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为了改变文字使用中的这种错乱 不堪、以说传ift状况,北朝政府不得不颁布新定标准字体。《魏书》卷四上《世 祖纪》第四上载"初造新宇千余……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上远近,永 为楷式。"掌握政权的鲜卑民族虽然十分重视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北朝民 逢成华 众毕竟是由众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短暂的时间内人为地融合在一起的,整个社 会的文字书写水平不可避免地下降了,再加土国家在文字统一方面又缺乏作为, 或者说国家没有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文字政策,反而造成了整个社会别字横生 的状况。 虽然北朝造像记中的碑别宇十分芜杂,但正如启功在为秦公辑 《碑别字新 编》所作序中所言"吾于此又悟,文字草乳,生生不息,欲求其一成不变,其 势实有不能者,但使轮廓可录,纵或点回移易,亦不难推绎而识字。"北朝造 像记中的别宇仍有一定的书法价值,其楷书别字,多出于隶书,个别出于甲骨 文、篆书,虽有点画之微,亦有所本,不尽出当时所造。文词鄙浅的北朝造像 记还体现出北朝人对于文字与书陆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创新精神。如在山东铝野 石佛寺造像碑里,较多地使用了别体字和变体字,个别字还沿袭应用了小篆的 笔画结构,表现出北齐文化借古创新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清代以前,北朝造像记书怯在学术界的地位很低。虽然北朝社会的王公贵 族、官吏将帅、高层僧尼中的有不少人也参与了佛像的雕造及造像记的书刻,⑨ 历届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造像记书作,但这些作品的光华被数量庞大的来自社会下层 书 法 的鄙阻书作所掩盖,造像记书怯始终以粗劣不堪的形象出现在学术界。如平步 专业 硕 士 青( 1833一1896) 在 《霞外孀屑》 中有 "北朝造像不要学 , 楷书不可写古字" 、 学位 "匠人好模北魏残碑,及新出造像"、"至今日而益盛,甚至取造像恶札而临摹 论文选 之,亦岂真得民袭遗法乎? "等等议论。 [20]有许多学者视其鄙阻而不予著录, 疆圈 欧阳修 《六一题跋》、武亿 《授堂金石跋》及王祠 《金石萃编》、叶奕苞 《金石 录补》、武树善 《陕西金石志»,虽然提到造像记,但他们都对造像记持鄙夷的 态度,这严重妨碍了学者对造像记书法的进一步研究。中国书能艺术在清代以 前, 一直走着名家精品的高雅艺术路线,而造像记书写鄙陋,刊刻草率, 与中 羊北 国传统书陆艺术的精秀典雅相违背,造像记书法独特价值的长期埋没也在情理 朝 造 像 之中,造像记鄙阻不堪的冤名也一直无人洗刷。 记书法 直到清咸同之际,随着清代碑学的崛起,造像记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研究 "迄于咸同, 碑学大播,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 , 莫不 口北碑写魏体, 盖俗尚成 矣。 " [ 2 1 ] 阮元在 《南北书派论》 、 《北碑南帖论》 中 , 极力抑帖尊碑 , 包世臣 的 《艺舟双樨》专记碑学之长。 康有为是重视造像记书法的第一人,在 《广 艺舟双槽 ·十六宗》中, 他说到"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 峻岩 , 拙厚中皆有异态 , 构宇亦紧密非常 , ……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 , 己能 逢 自 写矣。 " 成华 北朝造像记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它为我们保存了北魏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 书邑手迹,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造 像记书蓓的其全新的风貌、庞大的数量,给书坛带来一股强劲的清新风气。为 清代碑学的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近代书法的创新树起有力的大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历史上, 由于豪族门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的垄 断,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那些出自工匠和民众之手, 意味浓郁、 生 机勃然、 天真可爱、率性随意的造像记的清新之风不可能受到足够的关注,其 返瑛归真的无穷兴味与奇异霸悍的质朴美境界,也不可能得到学术界足够的挖 掘与发扬。许多造像记书陆来自于佛教普通信众之手,用笔方圆兼备,藏露结 合,形体斜正自由,变化较大 , 古稚拙朴,行款错乱参差,自然谐调,奇崛活 泼,随意生机,得天然之趣,与正统谨严的碑喝基志风格迥异。 无论在笔法结 体,还是章法布局上,造像记书居都对传统书法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给人以⑨ 历 届 书 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从我们今天的审美立场上看,造像记是有足够的艺术魅 法 专 业 力 , 与中国其他传统的书法艺术风格相互辉映,给人们以最大的美的享受,亦 硕 士 学 为后代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营养及许多有益的启示。 位 论 文 选 摆 I作者简介1 逢成华 ,男, 197 1 年门 月 出 生 , 江苏人 ,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职教师 , 职称为讲师 。 1 9 8 9年考入苏州大学文学院 , 专业为 中 国语言文学 。 1 9 9 3年毕业 留校任教 1 999年考取苏州 M「 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中国书法史,导师为华人德先生。北朝 2003年考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美术考古 , 导师为张朋川造像 先生,目前在张朋川 、 华人德两位先生的指导下 , 主要从事关于北朝书画史方面的博士论文记书 写 作。法研 究 事 明 富有 i1: 逢 以 成 华 品二Y乙 ~~ 袅 3商 晚,J 常⑨ 历届民法 【注释】 [1] ({史记》 卷一二三《大苑列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1 982年版 , 3165页 。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 [2] ({后汉书》卷八十一F ({文苑列传》 第 七十下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65年版 , 2652页 。 [3]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1994年4期。 [4] 但据已有的资料看 , 今天对造像记的叫法也不尽相同 , 如有 "造f像象铭记 "造像铭 文 [旧5巧] 本文所引用的造像记数量众多 , 如无特别注明出处 , 绝大部分来自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 历代石刻史料拓本汇编)}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为方 便起见,凡取自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括本t[编》 一书的造像记本文不注明出 处。 η [6] 早期龙门石窟造像记的文风同云冈石窟造像记的文风相同 , 质朴为主 , 但心愿的向往多 ←北朝 有夸大其辞的特点, 佛教气息浓烈。 造像 [7] (北齐〕魏收《魏书》 卷四上《世祖纪》第90页 , 北京 : 中华书局, 1 974年6月版。 记书 [8] 王褒、 庚信北渡以前 , 北朝人并不了解萧梁草书 , 他们的北上给北朝的书坛一时带来了 法研 不小的震动。 究 [9] 所谓战掠经济即通过战争掠夺别人的财富来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的一种经济方式。 北魏依 靠战争掠夺,也确实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史书上关于北魏战争掠夺的记载也十分详细。 [10] 如北朝时期 , 北魏孝文帝曾向南朝请求图书交流 , 南朝齐武帝考虑了再三 , 最后还是没 有成功。 [1 1 ] 崔宏 , 北魏书法家 , 生年不详 , 卒于北魏明元帝泰常三年 (4 1 8年 ) ,陈恩 《书小史》 云 "崔宏 , 字玄伯 , 崔潜之子。 官至更部尚书 , 爵白马公。 少有俊才 , 尤善草隶,为世楷 逢 模,行押特尽精巧。崔宏自非朝廷文i告,四方书做,初不妄染,故世无遗迹。"崔浩, 字伯 成华 深 , 清河武城人 , 玄伯之子,太祖以其(崔浩)工书常置左右。《魏书》卷三十五《崔浩 传》 云"活既工书, 人多托写 《急就章)} ,从少至老,初不惮芳,所书盖以百数,必称 ‘冯代强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宝其迹, 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 官至中书令 , 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长,无不研精,工草书。" 卢湛,字伯源,范阳人。陈恩 ({书小史》云 "善正书并草,与崔悦齐名,卢i甚法钟碌,崔 悦法卫灌,而具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子惶,孙逝,并有书名" "伯源善书,代京平城 宫殿,皆由其题榜" 。崔浩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年 ) 六月被杀,清河崔氏及与浩 同宗者皆死,和清河崔氏世代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 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被族灭。后崔 盛而卢绝。 [12] 孝文帝在位的三十多年间 , 北魏出使南朝的人次有二十多 。 而南朝各个朝代也允许将使 臣派往北朝。如萧梁时期,从公元550年到公元556年,出使北朝的使臣46入次。从公元564 年到5 88年的24年间, 梁朝派往北朝使臣共36人次。 [13] 虽然早期就有著名书法家王肃和刘球等人北迁 , 王肃的远午且是王导 , 与南朝王僧虔有亲 族关系,其父王英与王僧虔共仕于南齐武帝。刘慧又是刘茅的侄子 , 王刘二人在北魏也受用⑨ 历届书 法 重用,但他们对魏初书坛的影响不犬。 专业 [14] 王褒 , 字子渊 , f良邪临沂人 , 梁元帝时为南平内史 , 释侍中 , 累迁吏部尚书、 左仆射。硕士学位 后兵败入长安,为周太祖所重,授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 后迁小司空,出为宜州刺史 , 论 人称"王司空"。善书,尤工篆隶。梁帝喜其才世,以北都阳王恢之女妻之。据史书中记 文 选 载 "世宗、高宗并雅好文学,信封蒙恩羊礼L,至于赵腾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 公碑志\'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f信言丰相目i坪苓,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关\'贵游等索然学褒书。文渊之书遂被遐弃。文渊j斩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 亦攻习 褒书,然竟无所成 隶,褒少的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俄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世。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 n「 劣评}}: "王褒书凄断风流,而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唐张怀灌《书断》谓其北栩 造 "工草隶 , 师萧子云而名亚子云,摄而踩云,相去何远,虽风神不峻,亦土君子之流也。 " 像 记 [1 5] 房彦i兼 ( 547一毛l升 , 字孝冲。 房玄龄父 , 仕北齐 , 为齐州主簿 , 齐亡归家。 《隋书 · 书 房i兼传»: "(彦谦)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清阮元《南北书派论》谓法 研 究 其"习北派书法,方严道劲\'\\ [1 6] fl P«长乐王邱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概造像i2)}、《魏灵藏薛法绍造{象i2}}、《魏杨 犬眼为孝文皇帝造像i2}}、 《魏云阳伯郑长献为亡父等造弥勒像i2}} 、 《魏北海王元i羊造像 i2}} 、 《魏高树造像i2}} 、 《比丘惠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i2}} 、 《魏一弗为亡夫张 元祖造像记》、《魏安定王元雪去造像i己》、《魏司马解伯达造像i己》、《比丘道匠造像 i2}} 、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i2}} 、 《魏比丘尼慈香造像i2}} 、 《魏马振拜造像 i2}} 、 《魏孙秋生刘起祖等造{象i2}} 、 《魏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i2}} 、 《魏广川王祖母太 逢成华 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i2}}、《魏比丘惠感造像i2}}、《比丘法生造像i2}}、《齐郡王无话 造像i2}} 0 [1 7] 康有为 《广艺舟双橱 · 论十六宗}}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1年版。 [1 8] 魏收 《魏书》 卷七下 《离祖纪}}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178页。 [19] 北朝别字 , 主要汇集在 《六朝别字i2}} 、 《碑别字》 及 《碑别字新编》 等书中 «金石 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两书中也多有提及北朝造像记中碑别字。《龙门石刻录》 附有 龙门造像记异体字汇编,以上各书所收集的北朝造像i己碑别字的数量众多。 [20] 华人德 《历代笔记书论)}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 533页 。 [21] 康有为 《广艺舟双椅 · 尊碑}}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1年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