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的传统药方 2

吕哥哥的问题正是在艺术界很实在地把“三包”政策推进并落到了实处,一包做展览,二包学术定位,三包做买卖。这样一个很传统的家电服务行业都觉得不新鲜的“三包”,被他认为是艺术界所极需的前卫“三包”,我想颠倒一些常理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尤其是在国家会议中心做一个自称很严肃的展览,仍然是搭售声势浩大的买卖行为,而艺术界应激反应迟钝,敢情又是一场利益游戏,我想可能最大化地显示了今日艺术界集体病症。世风不正,维护现实成为保存自己最好的处方。但是其开创的大型展览“三包”后遗症不能不讨论:因为其实际上是对艺术系统秩序的破坏,而无法被更多证明是一次独立、公正、客观的展览。这就是此类展览极大的破坏性。这种毒性很强的展览,在一直被高歌,当代艺术的进化史就是被这些匆匆忙忙的展览推进的。但是真正刷新了什么,带来了什么,我想这些层面的讨论一直被展览表面的大而全的光环所掩盖。这里要提醒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在艺术界也同样生效。我不知道艺术界到哪里找这种展览带来的失衡。关于展览的副作用也没有人会花心思去研究,反倒是后来需要做学术论文的人士望文生义罢了!

非重点要说的自是他本次策划的“溪山清远”,我的意思这是吕教授在浸淫艺术市场多年之后抛出的第一届艺术家“职业联考”,命题作文名字就是假古喻今的“溪山清远”,内容就是各位投机艺术家千篇一律的应试,注定出不了新概念下的“韩寒”。同时,当前也要特别警惕这样一种八股性的展览。寻找传统源头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没有纠正和佐证自己艺术价值判断是否符合艺术界仍然向前的趋势,携艺术界资源集体释放一种艺术“效应”,我想是这个又企图颠倒乾坤的展览无法回避的硬伤,也很可能是假性创造力繁荣以及艺术转向的假象或心理意淫。如果传统只是临时应景似的糊上的一层薄纸或遮羞布,又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企图用传统去应急式地链接今天艺术界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想心态是对的,但并不是一剂最好的药方。中国艺术界面临几个问题都是我们回避的问题,一是文化取向和态度,二是思想独立,三是价值观。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持续与真实地触及(尤其是商业性的展览,更是将那些艺术家屏蔽),用传统来做文章,做一个转向的假设性由头或自我暗示,我想是不是过于商业的聪明和噱头。很多艺术家现在画传统的当代艺术到了面目可憎的地步,我不知道作为策展人如何去对应这样的风向,如何去深刻思考今天艺术界出现的问题。

当然,有一种传统激活的元素是可以讨论的,我认为是“慢”的东西。如果能够保有“慢”的心态,我们可能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艺术界消逝而沉淀不下来更多值得有意味的东西。我们能不能慢下来,而不是像这种短平快城市特约景观式的展览。我想吕教授不需要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了,而是需要让自己“慢”下来,让展览“慢”下来,让艺术有其味道和意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