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上海美术馆的文化心伤 1

当看到上海美术馆迁入中华艺术宫的消息之后,我第一感觉就像是要把中国美术馆迁到朝阳公园附近的蓝色港湾那样,有一种文化做强做大圣旨感召下的“兵荒马乱”感。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做强做大也并不是建立在牺牲对原有城市文化深厚积淀和市民情感记忆的基础之上的。有一种拆迁叫硬拆迁,这个你只要到刚在天津泰达当代艺术馆做个展的于建嵘在宋庄小堡的家看一眼,你就会马上知道那张著名的母亲含冤油画背后要倾诉的全部话语。还有一种拆迁是软拆迁,比如对文化的拆迁,比如上海美术馆这次突然改迁,比如很多故居被商业改造,比如故宫曾经的星巴克和如今的建福宫事件,比如南京梧桐树的被砍伐,比如现在笼罩在拆迁迷雾中的宋庄,比如华西村吴仁宝艳俗的建村模式等等。表面上看,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有更大更气派地展示和所谓的商业发展需求,但是它拆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记忆以及这个城市的内在平衡。在所谓文化空前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破坏了文化生成和生长的环境,于是中国的社会显得那样急功近利,充满焦虑感。而失去了对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塑造,艺术家也失去了社会有利的基础滋养。相互隔膜,而不是互相连通——这或许就是当下真实的文化处境。

全国上下蠢蠢欲动的创意产业园,就是文化卖乖的最好显示。我们用政策的方式填补文化,可有活力的文化又在哪里呢?少林寺是好文化吗?显然它只是遗产旅游化和产业化的最佳案例;孔子学院是好文化吗?显然它只是国家文化国际推广的商业运用。我们从来没有问过这些人工急赶出来的“文化”,对文化有什么意义。现在,连上海都要丢失他们自己的一些标志性场所,那么这座城市最后也只能是统一到更加空洞的文化商业模式里,而不是保留文化多样性的选择。这才是需要我们当下的文化决策者所要重新思考的——文化的未来,难道在他们看来,就是统一的订制般的虚假繁荣?其实,就上海美术馆改迁一事来说,我们看似拥有了重新定位上海美术馆未来的可能性,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不认可,导致我们同样也不会有未来——这是欺骗不了大众的常识判断。因为,不保护过去,也不保护现在,当然也很难期待它保护未来——这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文化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