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遇知音,难得忘年交(1)

人才需要培养,更需要伯乐。除学习了大量知识外,严复在留学期间还结识了一个伯乐式的知音。这个人是谁?他就是中国驻英法公使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出生,1891年去世,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点翰林。官称郭侍郎,学者尊其为养知先生。早年游学岳麓书院,与曾国藩等人有交往,后丁忧父母回籍。1853年年初,随曾国藩办团练,赴南昌与太平军作战。1857年,授翰林院编修。1858年,入值上书房。英法联军侵犯大沽时,奉命赴天津协助清军大将僧格林沁防守海口,因两人意见不合而离开。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升广东巡抚。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1875年,被任命为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

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为首任驻英公使,首开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的先例。1877年1月21日,郭嵩焘抵达伦敦开展工作。1878年2月22日,又受命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1877年5月13日,严复等人抵达英国的第三天,在李凤苞、日意格的带领下到中国驻英使馆晋见郭嵩焘,两人首次相会。然而这次相会,也许太仓促,两人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1878年2月2日,两人的相遇相知正式开始。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一,严复等6人前往驻英使馆拜年。也正是这次见面,郭嵩焘对严复产生好感,并在日记中第一次提及严复。“格林里治(现通译格林威治)肄业生六人来见,严又陵(宗光)谈最畅”。

也许是命运使然,两位年龄悬殊、经历迥异却都极富个性的人自此成为“忘年交”。郭嵩焘此后在日记中反复提及严复,其中不乏饱含深情、唏嘘慨叹之内容。可以说,郭嵩焘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严复在英国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既再现了两位忘年知己的心路历程,也说明严复在留学期间,除了学习海军驾驶专业知识之外,视野与兴趣十分广泛。

严复的才华,郭嵩焘非常欣赏。在其日记中也充满赞誉之词。比如,“又陵言:‘西洋胜处,在事事有条理’。此语亦殊有意致”,“严又陵言:‘中国切要之义有三:一曰除忌讳,二曰便人情,三曰专趋向。’可谓深切著明。(鄙人)生平之所守,亦不去此三义,而以是犯一时大忌,朝廷亦加之贱简,谁与知之而谁与言之!”

通过有限的几次交谈,严复强烈的求知欲望、滔滔不绝的口才、敏锐的洞察力给郭嵩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严复对中国社会清晰而深刻的见解,往往与郭嵩焘的看法不谋而合,引起了郭嵩焘的共鸣,使他忘记了年龄的差距,在心灵深处将严复引为知音。其后,郭嵩焘很自然地给予严复种种特殊的信任、礼遇与照顾。

1878年5月30日,郭嵩焘与李凤苞、罗丰禄等一同参观游览皇家海军学院。这位花甲老人不是派人将严复叫过来,而是自己主动先到严复的学舍,方伯谦等另外5位留学生在路上迎候,然后由严复和方伯谦陪同郭嵩焘参观游览。

1878年7月1日至27日,严复等人陪同郭嵩焘参观了巴黎万国博览会、阿伯勒尔发多阿天文馆、巴黎地下水道工程设施、凡尔赛宫、圣西尔军校等,两人相互交流所思所感,感情随之不断加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