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时局赐良机(2)

福州船政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专习制造,又称制造学堂,造船以法国为师,制造学堂所聘教习也以法国人居多,入制造学堂者必先习法文;后学堂最初仅习驾驶,时人认为英国海军最为强大,长于驾驶。所以后学堂所聘教习多为英籍,入此学堂必习英文,称为驾驶学堂。1868年,后学堂又增设管轮学堂。从此,后学堂又称为驾驶管轮学堂。

左宗棠在创设福州船政时,即有“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认识,希望创办学堂培养的是“自驾与自造”皆能的海军人才。因此,为保证首批学生的质量,实现优质办学理念,学堂将招收对象确定为“粗通文义”的“聪颖幼童”,没有地域、民族限制。

可惜参与报名的人并不多,为何?难道条件太苛刻?不是,条件很宽松。难道学费很高?不是,学杂费全免。究竟是什么原因?“然科举尚存,人人视海军为畏途。然每届出示招生,舍闽人子弟外,竞无应者”。“闽人本习航海事,开化较早。所以应选者本省之人为多。而粤疆接近闽省,亦稍与焉。”

根据学堂的章程规定:凡考取的学生,伙食费、医药费全免,并且每月额外发银四两,补贴家用。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五年毕业后,不仅可以在政府当差,还可参照从外国请来的职工标准给予优惠待遇。

学堂的优厚待遇对正身陷窘境的严复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天赐良机。严复果断决定,投考船政学堂,并将名字由“严传初”改名为“严宗光”,意取光宗耀祖之意。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这点。

根据规定,无论前堂、后堂学生入学,都需考试,“招生方法,有笔试、口试及验身体、裁体格。后学堂学生考时最注意验目力。”然而笔试考题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而是以“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作文一篇,新遭丧父之痛的严复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数百字短文。碰巧接管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桢也蒙丧母之痛,两人共同的遭遇引发感情的共鸣,所以严复的作文深得沈氏激赏,被列为一等而录取,严复至此成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生。

此次招考共录取艺童105名,基本上都是福建及邻近地区的贫寒子弟,他们个人综合素质比较优秀。左宗棠曾在致总理衙门函中赞扬说:“闽中艺局学生,均民间十余岁粗解文义子弟,上年去闽时,即闻教师博赖说均甚聪明,易学易晓,今日意格亦云然,可见中国人才本胜外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