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善的信念

“内修德行,敦厚明理,品行通达,胸怀大事;外展雄才,先博后渊,术有专攻,国之栋梁。”在文章中写下这段话语的浙江大学陈天洲教授,因为罹患胰腺癌,于2015年7月26日在杭州去世,享年44岁。他留下遗嘱,捐献全部个人遗产,设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陈天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学院在校学生。

心香瓣瓣,在浙大师生心中点燃。浙大计算机学院发布讣告说,陈天洲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关爱学生;有学生发帖说,天洲老师首先是学生的朋友,其次才是老师,在他的实验室工作非常愉快……陈天洲是丽水青田人,是我的老乡,可惜相互不认识。生于1970年的陈天洲,是真正的青年才俊:他1990年20岁时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学习,八年后的1998年获得浙大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36岁时晋升教授,出任浙大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这位年轻的博导,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无线智能终端软件,还包括硬件安全、软件节能、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依赖于体系结构的操作系统与编译技术等。

陈天洲是“新杭州人”当中的大者、智者、善者。真正大写的人,必有高贵而博爱的胸怀;真正的大气象者,不讲名利排场而讲公益慈善。陈天洲一直未婚,所以他把全部个人遗产捐献出来,资助他最挚爱的莘莘学子。一位年轻教授,不是富豪,可他的“裸捐”胜过比尔·盖茨的“裸捐”。这样的慈善公益之美,是为最美。

同时,陈天洲还是一位勇者、强者、敬业者。他于2011年被查出罹患胰腺癌,95%的胰腺癌患者存活不超过20周,但陈天洲乐观而坦荡,活了四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不生病、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事情。”陈天洲说,“男人应该像一座大山毫无畏惧!”他素来勤奋,一边对付疾病,一边坚持科研和教学。有的老师准备去医院探望他,一打听才发现他原来在实验室里;离逝世一个多月前,他还参加了一个学生的论文答辩。罹患癌症后,极为聪颖的陈天洲干脆就顺带研究起医学来,有两篇医学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

对事业之爱、对他人之爱,构成了陈天洲绚丽的人生底色。这背后的钢筋铁骨,正来自信仰和信念。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充满信念。”信仰带来信念。陈天洲爱与善的信仰和信念,让计算机专业不再是0和1两个数码构成的冰冷的“二进制”。科学有了情怀,它就温暖了;技术有了人文,它就亮丽了。而人世间最可怕的,就是情怀的丢失、信仰的丧失。无信仰则无敬畏,无敬畏则无底线,无底线则无约束。人文情怀一旦缺失,必然导致暴戾之气洋溢,甚至在某大学发生“饮水机投毒”毒杀室友的惨案,这多么可怕!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是《纸牌屋》所言的“只有一条规矩,成为狩猎者,或者成为猎物”,人已非人。

慈善公益,从本质上讲是心不是钱,是情怀不是名气。不久前,马云给母校捐赠了一亿元,设立“杭州师范大学马云教育基金”;早些时候,香港地产商陈曾熙家族给美国哈佛大学捐赠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3.5亿美元,其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这都甚好,感恩母校,正是慈善公益的最佳流向之一。相比之下,我想“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陈天洲基金”一定不是浙大基数最大的公益基金,但相信它一定是浙大最有意义的公益基金之一。

“愿终身教人修身,成大事功,有真气节,矫世风立正气,树我百年计算机事业。”这是鞠躬尽瘁的陈天洲,在生前立下的志愿。锵锵之声,蕴含信念;拳拳之心,不会磨灭——

天洲在天堂,人杰留人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