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因为工作去了一趟美国,目的地是纽约与西雅图。我没去过西雅图,但纽约是第二次造访。不过第一次去是十九年前,也就是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停留了一个星期。
这次在纽约,有许多人问我是否第一次造访,当他们听到我说“不,十九年前来过一次”,都相当诧异。纽约的样貌的确变了许多,加上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其实几乎形同是第一次造访。
抵达纽约之后,我趁工作的空当打了通电话给纽约的朋友。这位朋友十五年前飞往纽约,此后便定居下来,在当地结了婚。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摄影师,还有自己的摄影棚。我告诉他我人在纽约,他便说:“有想去的地方、想买的东西、想吃的美食就尽管说,我来带路。”他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没有想去的地方、想买的东西、想吃的美食,换句话说,我对这个城市没有任何兴趣。
其实二十岁的那趟纽约之旅,我回国后想想,好像一点都不好玩。之后,由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美国本土旅游,它就成了我对美国的印象。这次和朋友的对话,才让我发现,我好像一直认为美国是个不好玩的地方。
可是即使没兴趣,人都到纽约了,什么都不看也说不过去。所以朋友来接我之后,我们就散散步、逛逛美术馆、吃个午餐。奇怪的是,虽然先前没有任何兴趣,但光是走在街道上,就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就算不特别想买什么、不特别想去哪里,只是单纯地走在路上就很开心。看到老旧的石造建筑与玻璃高楼相邻也很愉快,看见地上冒出白色的蒸汽,不禁心想:“哇,这就是纽约啊。”连在餐厅里,碰到亲切介绍菜色的服务生,也能让我心情愉悦,美味的料理也令人感动不已。
然后,我才慢慢了解为什么二十岁时觉得纽约不好玩。
因为当时的我欠缺太多东西了。首先就是,我没有眼光。看到老旧建筑,却玩味不出设计创新,也不觉得地铁的指示广告牌有任何美感可言。到了美术馆,也品味不出马蒂斯作品中的沉稳气魄或是凡?高的悲恸哀伤。
再者,当时我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觉得什么有趣。想逛美术馆,还是想逛街购物、走访观光景点、欣赏芭蕾舞、歌剧或演唱会?我只是毫无头绪地拼命观光,像是跑到不感兴趣的高楼上拍照、去逛位于市中心的大公园,甚至加入参观联合国大楼的观光行程,还一边感叹真是无聊。
然后,没钱也是一个原因。当时实际在这里用餐才能了解,纽约的餐厅不像东京,价钱的分歧并不大。没有超便宜的餐厅,也没有一顿饭要价三万日元、贵得要死的餐厅。如果想吃得便宜,就要选印度菜或中国菜,还有很多卖三明治或甜甜圈的店家。如果同样是桌上铺有桌巾的餐厅,收费就不会相差太多。但这些餐厅对于二十岁的我来说,却是高不可攀。另外,因为我们没有付小费的习惯,所以简直就是贵上加贵。吃了两三次餐厅之后,我就得出“没办法这样吃下去”的结论,最后只能在外卖店、异国料理店或快餐店里解决三餐问题。
不只食物,面对琳琅满目的服饰店、二手衣店、生活杂货店,物欲被一一挑起,却因为经费不足而不得不作罢。这种想买却不能买的心情,足以让二十岁的小女生感到相当挫败。
此外,二十岁的我最欠缺的就是从容不迫的心态。无论去哪一个国家,都是我第一次的新鲜体验。毕竟都大老远地跑来了,所以自以为非做什么、非体验什么、非看什么、非尝什么、非买什么不可,否则就不算一趟充实的旅行。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我就拼命观光,因为不了解自己,也因为欠缺从容不迫的心态。我以为在纽约,就一定得看音乐剧,结果却因为时差而打瞌睡;当时还跑去大家口中的危险地带,担惊受怕地走着,同时歪着头想不通这里到底有什么可怕的。
因为没有眼光、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欠缺一定程度的经费、少了从容不迫的心态,都让我无法好好享受纽约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