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Elfriede Jelinek (1946 — )

(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耶利内克,奥地利女作家。生于奥地利中部米楚施拉克市,在维也纳长大。父亲具有犹太血统,是个化学家,1945年前曾从事军事应用方面的研究,因此未受纳粹政权迫害,战后住过精神病院并在那里去世;母亲出身维也纳名门望族,对独生女管教甚严。耶利内克从小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同时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学和艺术史。

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67年出版了她的处女作诗集《丽莎的影子》。

1969年后,耶利内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这段经历对她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1970年发表长篇讽刺小说《我们是诱鸟,宝贝》,1972年出版《米歇尔——一部为幼稚社会写的青年读物》。这两部作品涉及的主题都是暴力、家庭、爱情和性,反对娱乐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虚假想象。

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逐爱的女人》,使耶利内克一举成名。小说描述两个不幸妇女的遭遇,讽刺她们的陈腐思想,抨击了现实社会中把感情当做商品来交易的现象。1980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排除在外的人》。

1983年出版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钢琴教师》,描写女性心理非常大胆,从性心理的角度,刻画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扭曲和变态的心理。这是她的得意之作,200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89年发表小说《情欲》,写一个工厂厂长把妻子作为泄欲的对象,妻子不堪忍受,爱上了一位大学生,但最后仍未能逃脱被侮辱和欺负的命运。

九十年代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欲》(2000)。

有评论认为,耶利内克的小说大部分离不开性和暴力描写,指责她是“色 情文学”作家。耶利内克反驳说:“我写的与色 情文学相反。色 情文学让人误以为到处都有可欲之物,但我的文学则戳破这一切,掀开虚构的底下只是要骗女人上钩而已。”耶利内克着力创作妇女形象,不论是性征服还是性牺牲的受害者大多为女性。她抨击的主要是伪善传统、性爱观念和家庭价值,反映了这个世界的不公、享乐、贪婪、暴力以及权力的滥用。

2004年,瑞典学院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用音乐般的表述,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陈规旧俗的荒谬以及这种枷锁对人施加的压力”。

除小说之外,耶利内克还创作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戏剧。其中戏剧的数量不少于小说,如《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1977)、《克拉拉S.》(1981)、《城堡剧院》(1985)、《病和现代妇女》(1987)、《云·家园》(1988)、《棒子·棍子·杆子》(1996)、《死亡与少女》(2002)、《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巴姆比国》(2003)、《关于动物》(2006)、《莱西尼茨》(2008)、《冬季旅行》(2011)、《没有灯光》(2011)等。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就被译成了中文,可惜因故未能出版。她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年,我国就出版了她数部作品,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钢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耶利内克文集》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戏剧集《死亡与少女》等,至今她的大多作品有了中译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