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 (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Carl Spitteler (1845 — 1924)

(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1918年由于战争原因,瑞典学院没有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1919年,瑞士诗人、小说家施皮特勒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卡尔·施皮特勒生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小城里斯塔尔一个高级官吏家庭。他从小就有优异的艺术家禀赋,富于幻想,对音乐、美术、哲学都有很高的兴趣和修养。但为了满足父亲的意愿,进了巴塞尔大学法律系,后又去苏黎世等地从事神学研究。他的创作大部分都与宗教神话有关。

1871年,他到俄国和芬兰当了几年家庭教师。旅居国外期间,写成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1881)。作品出版后几乎完全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于是施皮特勒继续以技术谋生。

1883年,娶马丽提·奥普·登·胡夏之后,又继续写作,并出版作品。

1885年开始记者生涯,在《巴塞尔新闻报》和《新苏黎世报》任职。1892年得到岳父一笔遗产,经济上有了保障,于是放弃记者职业,定居卢塞恩,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诗歌和美学论文,引起评论界的重视。

从1887年起,他花费十二年心血完成了超过两万行的神话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史诗初为四部,1909年又改成五部。第一部描述了克罗诺斯和其他神灵的垮台;在第二部中,新神们来到奥林匹斯与那里的统治者赫拉争夺权力;第三部,春天洋溢在人间,宙斯和阿波罗握手言和;第四部,描写阿佛洛狄忒的出逃;第五部讲述宙斯的治国情况。整部长诗波澜壮阔,场面宏大,体现了诗人热爱和平的真切情感,得到读者的青睐,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声誉。

施皮特勒最擅长神话史诗,但也没有放弃利用其他类型的诗体来遣兴和试验。在1906年完成的《时钟之歌》里,他汇合了和弦与交响曲那种万弦齐发的方式,继续自己的试验。

190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梦中的佳丽——伊玛果》,是对《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的解释。1914年出版了自传《我早年的经历》,蜚声文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针对国内某些人士片面的亲德战争观,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们瑞士的立场》,主张瑞士严守中立,在政治上影响甚广。

施皮特勒七十诞辰时,瑞士文化界为他祝寿,誉他为史诗天才,并选他为“瑞士作家指导会”的成员。

1919年,施皮特勒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已年届七十五岁,因长期患病未能出席授奖仪式。授奖词称:“作为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的史诗形式能手,施皮特勒献身于对充满不同寻常之美和相契的理想主义诗歌的创作,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与娱乐、艺术性聚会以及当代社会赋予的物质奖赏隔绝开来。”

1924年,他出版了最后一部力作《受难的普罗米修斯》。

1988年,我国发表了施皮特勒的几首诗的译文,如《含笑的玫瑰》、《神签》、《太阳应考》、《午间迷娘》、《乐天的水手》等。199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200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梦中的佳丽——伊玛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