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 (挪威)比昂斯滕·马丁纽斯·比昂松

Bj?rnstjerne Martinius Bj?rnson (1832 — 1910)

(挪威)比昂斯滕·马丁纽斯·比昂松

比昂松,挪威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生于挪威北部一个叫克维尼的小村庄,父亲是农民、教区牧师,母亲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他从父亲身上继承了道德观念,从母亲身上获得了艺术才华。由于父亲调职,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到挪威南方的洛斯达林列塞特。十一岁时到莫尔德就学,开始阅读斯图鲁松、阿斯布约恩森和司各特等作家的作品。1850年来到首都,开始学习写作。1852年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学习,结识了诗人温尼耶、戏剧家易卜生和小说家约纳斯·莱伊,后来他们四人成为挪威文坛四杰。

1855年,在首都《每日晨报》工作,任文学和戏剧评论员。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剧,大都是悲剧,故事发生在历史转折关头,如《战役之间》(1857)、《斯哥德奸雄》(1862)、《苏格兰的斯图亚特》(186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比昂松周游各国,进行考察。在国外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其中有《主编》和《破产》(1874)、《国王》(1877)、《廖纳达》和《新体系》(1879)等。

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他继续创作剧本,为发展欧洲现实主义戏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挑战的手套》(1883)、《人力难及》(1883)、《地貌与爱》(1885)、《朗格与帕司堡》(1898)、《工作》(1901)、《斯托霍沃》(1902)、《达格朗奈》(1904)、《当葡萄开花时》(1909)等。

在创作戏剧作品的同时,比昂松也写了一些小说和散文,如《阳光之山》(1857)、《阿恩尼》(1858)、《快乐的男孩》(1860)、《渔家女》(1868)、《婚礼进行曲》(1872)、《曼桑拿上尉》(1873)、第一部长篇小说《飘扬在城市和港口的旗帜》(1884)、第二部长篇小说《上帝之道》(1889)、《新短篇集》(1894)、《玛丽》(1906)等。如果说他戏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为黑暗势力所摧毁,那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最终总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并以幸福结局,意在告诫人们:人性中的善总能战胜恶。

比昂松的诗歌大多讴歌挪威的壮丽河山,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许多诗歌被谱成曲,在国内广为流传。其中,《是的,我们热爱这片土地……》一诗不仅为每一个挪威人所熟悉,而且成了挪威国歌。

1903年,由于“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缤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松在获奖感言中说:“我们在文学中追求的是有意义的生命,它虽小如露珠,却能在风雨中来去自如;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会感到心安理得,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会怅然若失。”

1910年4月26日,比昂松在巴黎写作《善行拯救世界》一诗时阖然逝世。

199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挑战的手套》一书,收集了比昂松的三部剧本和四部小说;2013年,新星出版社出版了《阿恩》;另外,他的短篇小说《危险的求婚》,也有中译本问世。

台湾出版过他的《超人的力量》(即《人力难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