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Confucius,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家思想渗入2000多年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相当一部分人。

大约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一个小国——鲁国(现中国山东曲阜)。他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在贫困中度日。成年以后,他曾做过鲁国的一个小官,不久去职,开始讲学,为期16年,吸引了大批门生。50岁那年,他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4年后,因遭宫中小人暗算,被撤职,从而开始了前后长达13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他回到鲁国,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极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它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它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念的总和。

中国宗教向来强调对祖先的崇拜。孔子的学说也是如此,它维护家长制,强调孝悌;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礼”的根本,不可改变;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主张“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黄金律”极为相似。

孔子的基本观点极为保守,认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呼吁君臣都回到旧道德中去。事实上,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纳,与其说他是改革者,不如说他自称如此。

孔子生活在周朝,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学说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原文如此——译注)。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竞争相当激烈。一代代中国最有天赋和抱负的年轻人用很多年研习孔子礼教,这个以儒家哲学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近两千年(公元前100年~公元1900年)。

儒家学说并不是中国官方的哲学思想,但它却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并且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近两千年。

儒家学说在中国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因在于:第一,孔子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第二,他从不强加于人。这也许是典型中国人性情的写照,也是孔子在中国成功的关键。他不要求中国人改变他们各自的信仰,他以给人深刻印象的方式,重述中国的传统观念。也许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像孔子那样接近本国人民。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个人服从,而不是个人权利。如果以西方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学说是过时的和没有感召力的。然而作为一种统治哲学,它已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总体说来,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统治最好的地区。

正是由于孔子的学说如此深入地植根于中国文化,所以它没有被广泛传播到东亚以外的地区。它只是对朝鲜、日本这两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如今,孔子的地位在中国衰落了。中国曾一度批判孔子及其学说,使得这一学说几近绝迹。然而,历史证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如果在下个世纪的中国出现一位新的儒家宗师,我们将毫不奇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