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盼来小平“世纪行” 1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倡议创办的。邓小平有一句著名的话:“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尔后,深圳特区在改革、探索、“杀出一条血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是有了邓小平的支持、保护,才能闯过重重难关。

深圳人对邓小平的感情绝非一般。深圳人感谢邓小平,热爱邓小平,在改革的道路上碰到阻力,遇到困难,自然就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盼望邓小平的到来。结果,深圳真的盼来了邓小平的“世纪行”。

历史跨进1991年,中国的政治风波已经过了一年半,然而国际和国内的整个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柏林围墙”倒了,东德、匈牙利、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倒台。“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国内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暗流涌动,潮起潮落,汹涌滔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则竭力推波助澜,兴风作浪。1991年10月11日,西方七国的财长拉着苏联的代表在曼谷开了两天联席会议,可以说是各怀鬼胎。表面上说的是要“帮助苏联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实则是要促使苏联加速实行又不可能实现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步伐,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全盘崩溃。10月13日,会议结束时,苏联代表团团长亚夫林斯基还对记者说:“达到我们共同想取得的目标已为时不远。”而英国的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则称这次会议“是非常有用的”。过了两个多月,12月25日,随着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已经建立70多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就垮台了。苏联这个世界强国在地球上消亡了。

无疑,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使中国的一些人忧心忡忡,更加担心对外开放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进攻,会使中国变色、江山易手。有的“老同志”甚至高喊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全国范围内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仍然一浪高于一浪。深圳经济特区还是继续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典型、活靶子。深圳有些干部甚至害怕到内地出差,因为那里有的机关,或者招待所人员一看是深圳来的,怕受到“资本主义污染”,对深圳人另眼看待,有少数的一些单位甚至诸多刁难。

海边的人有一句俗语:“漏船遇上当头浪”,说的是祸不单行。1991年的中国大地,洪灾、旱灾、火灾遍及东南西北,此起彼伏。夏季的江淮大水,江苏、安徽等省大面积被洪水浸泡。国务院虽然拨出2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0.7%)和14亿公斤粮食,也还是杯水车薪。而西北、华北,以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却严重干旱,有的地方蝗虫成灾。还有不少地方发生大火。全国有很多地方粮食失收,乡镇企业倒闭。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下岗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县、镇一级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因为财政困难而发不出工资。海外的资本家们虽然贪恋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矿产等丰富资源,却害怕中国的继续“整顿”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国门外观望,不敢踏足中国。原来的不少“三资”企业也纷纷关门,大量的外资撤走。

邓小平这个“退休老人”坐不住了,1991年春天到了上海,开始了并非寻常的“谈话”。上海,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邓小平是希望通过上海的地位和作用,去影响全国并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1] 林祖基主编:《邓小平与深圳经济特区》,海天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