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卖米
自在行
高翔
016 I 睡掘 王永庆卖米 |二再谈创新的话题 γ l ·¥ ;>j. 寸, \'- 、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向大家宣传一样的观点,对于成功者和失败者而言, .上帝都给了两样公平的待遇,\';一是有相同的空气,二是有相等的时间。为 什:么人句人之间会有天壤之别呢? 差别就在于成功者事事创新,时时创新。 大家都知道台塑王永庆富可敌国,谁又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 年, 16 岁的王永 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3近0 家, 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 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二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 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围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 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只能专门搞零售。那些地点好的老 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地角偏僻 的米店买货。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太好。 王永庆感觉到要想使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踵噩噩 I 017 1995年作者在美国洛杉矶奥林匹克会场留影 ‘\'018 晴圆圈 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 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 世纪 30 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的状态,稻谷收割与加 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子、 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 淘米的程序,用起来有很多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人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 起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批糠、砂石之 类的东西拣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 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在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 户都是自巳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 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方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 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不方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人来承担。 可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 务措施,非常受顾客的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即使 是在今天,送货土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 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样做的呢? 白\'.‘‘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间 \'‘ k 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 该户人家下次实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 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 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 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时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 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 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 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 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 很快红火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主永庆便自己办了碾 米厂,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 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铺面,里间作为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 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创新需要不断的否定 在王永庆经营米店以前,这个市场已经有了一定之规,正是由于王永 庆否定了前人的许多习惯做法,才能成就一个成功企业。金海公司所有经 营的行业在市场上都有激烈的竞争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有句古语: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就是创新者。只有否定前人, 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经营者才能有新的思想。我们在建设永安花园新区时, 区间马路由沥青路面改为花岗岩路面;我们在建设江畔花园时又将小区主 干线设计成用北欧防腐木料做成的室外地板,形成一个温馨环境,令人耳 目一新。社会的称赞,‘来自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来自我们不断地否定 自己。 创新需要全员认同 王永庆从米店开始,先是自己做,然后是带领全体员工做。如果所有 创新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一个老板哪怕全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 金海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也有我们的企业文化。十年磨一剑,金海从 创业之初到现在这十多年以来,每月一期《金海文化»,是我们企业对一 种文化的认同。我们的文字属于中华民族,我们的许多经营思想源于人类 文明的思想宝库,有句话说得好:天下秀才抄秀才。属于;人类的文字我们 都可以用,属于企业家的思想我们都可以学,属于成功的经验我们都可以 仿,属于时代的教训我们都可以防。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如果没有使大 家得到共鸣,那就不叫认同; ~金海文化》中引用的不少典型故事,都是020 啤瞠踵 成功企业家的亲身经历,如果没有使大家在心灵中得到震撼,那就不叫认 同;金海十多年以来的创业历程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果在我们以后 的岁月中还重犯过去的错误,那就不叫认同。认同是一种理念落实到行动 的具体过程。一个人认同只是一花独放,全员认同才能满园春色。 我最近读了一本汪中求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本好书, 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我已经在几次员工培训的讲稿中,用了不少书中的 例子,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很欣赏,当然在我的心里对该书的观点十分 认同。但是,我个人的认同,并不标志着全公司都认同,我的愿望是,大 家都能去看一下这本书,大家都要去认同书中的观点。自己看比我转让知 识更有效果、更有感触。 创新需要坚持永恒 王永庆从 2∞元资金变成今天的台湾首富,就在于把创新坚持到永恒, 从做小到做大,从做大到做强,用海尔张瑞敏总裁的话说:一件简单的小 事能坚持不断地做下去就是不简单。我们只看见了台塑今天的辉煌,有谁 去研究 1932 年在台湾嘉义的一家小米店呢?在我们工地也有一些先进的 工艺或者是一些技术创新,这些发明者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首富呢?因为 没有坚持永恒,只是一朝一夕,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技术革新;我们的人 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新思想,只不过是没有把它变成创新的一贯行动, 这种心灵的火花只能称作心血来潮。古今中外包括我们身边所有的成功者, 都在追求永远的创新。金海公司倡导的"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变化", 这本身也是要求,把永远创新作为金海公司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不懈追求。 创新需要全程提高 王永庆从一家小米店战胜了同行 30 家企业,从质量人手到送货上门; 从顾客档案到延时收款;从只卖好米到自办碾米厂,一直到今天的台塑航 母,他的成功历程就是创新的历程。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确立一个人生观, 一个人有优秀的品德,只能称其为好人;一个人在一生中都具有优秀的品 德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提高自己,要求自己,这种人才有人格 的魅力,才会有成功的事业。金海公司成立以来,企业的平台成就了一批 优秀的人才,个人发展了,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同样也在发展。我们也有个别干部几起几落,人生的道路曲折,工作和生活的磨难一直不断,究其原 因就是没有做到全程提高,个人的工作赶不上企业的进步。甚至有个别部 门经理,上班下班按时签到,工作时间却组织人员打麻将,自己以为耍个 小聪明领导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路,脚印都是给自己留下的;永远不能 进步的人本身就意味着在退步,人生就像一出戏,有一得必有一失。你得 到了打麻将的时间,却失去了企业对你的信赖;你得到了一点忙里偷闲, 却失去了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金海公司有自己的廉政制度,但是我们还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事情 尽管发生在公司大门以外,根源却在我们各级领导身上。我们游览天华山 时,晶莹剔透的溪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冲动,但是如果我们要取一点水 样,在高科技的检验下,一定会有许多的细菌和微生物;我们的员工队伍 不也同样如此吗? 全程提高贯穿在一项事业中的全部过程;全程提高是公司发展过程中 的一贯要求;全程提高是各级领导的普遍要求;全程提高是所有员工的自 觉行为。只有人人、事事、时时、日日、月月、年年把提高作为一个自发行动, 我们的人生观才会永远保持年轻,我们的创新才能根深蒂固。 创新需要不断否定,这是成功的开始; 创新需要全员认同,这是行动的普及; 创新需要坚持永恒,这是思想的升华; 创新需要全程提高,这是发展的保证。 有感于 1999 年 8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