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意在笔先”,是中国文艺理论的又一个特色,美术创作讲究,音乐、园林、舞蹈、戏剧等都讲究。意在笔先,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学养积累,成竹在胸,才有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可能性。相关的修为、营养,目的就是要孕育“意”;“意”的多寡高低,当然又与心性密不可分。
中国画的笔墨,妙与不妙,在笔墨之内,然而更重要的在笔墨之外。笔墨之内的东西,比较容易把握;笔墨之外的东西,欣赏起来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宋人郭熙《材泉高致》有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中国画笔墨之内的成分,比如技法,古代画论中有很多,都很高级,是实践经验与艺术智慧的总结。
7
中国画讲“计白当黑”。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是哲学的大法则。从无到有相对容易,从有到无就很难,比如生命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金刚经》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贤所着力针对的,是无、是空,是不可知、不可见,是形而上、精神、玄的所在。老子很讲究“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是表象,“无不为”却是实在。繁华落尽见真淳,自然而然,把蒙蔽心性的东西损掉,道始放出光明。
间架组织、章法结构、布局谋篇、经营位置,都是黑和白同时着眼的。线条的所在是“有”,被线条分割出的没有笔墨的地方是“无”,有无是同时发生的。高明的笔墨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以大观小、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墨的创作过程如是,笔墨之美的欣赏,亦如是。
8
技进乎道,《庄子》讲游刃有余,熟练再熟练,无限地接近“无为”。何况人生有限,认识还在反复,所以绝对的“无为”只是一个理想。口头禅容易,要做到“知行合一”,很难。
文人画的笔墨讲究,比如惜墨如金、文气、士气、逸笔草草,有墨戏的成分。绝对的从心所欲的表现,要靠成熟的技法,否则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狂禅,不是正道,画牛吃草来一张白纸,是“后现代”,痴人说梦,也许很妙,但正常人难以进入,是他们自己的耳鸣。
9
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很大一段距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人风格与符号,每个艺术家都愿意寻找、拥有,但能否如愿,各自有造化。《法华经》指出“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十分精湛。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一段距离。所谓的纯洁的理想的“艺术”,也许是个未知数。“There really is no such a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 (The Story of Art)——“其实本没有所谓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即如是说,我很赞同。艺术家作为职业,除了面对艺术,必须同时面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如此,才能应对自如,理解艺术创作、艺术市场、拍卖价格、收藏行情、历史定位等问题。
10
艺术大师的生成,需要很多条件。我有“三维度说”:“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崇高的境界。”支撑大师之鼎的,有三足: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这就是历史进步的规律。
中国画笔墨的理论与实践,大体属于个人的事情,是心态自由的坦然反射,不具有表演性,也不适于强烈的自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