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忽然想起一句,就像耗子没事就挖洞,究竟有什么用处,日后再说。
写“知音”,打字出来了“指引”、“只因”、“指印”、“之音”;写“散谈”,出来了“散摊”、“三叹”。这些错觉,往往给我联想。
很多人善于起名字,能整出大战略的书籍或大视角的文章,实际上,却只是一些东拼西凑的文字,没有什么见识。可是,能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不也是见识么?名号、命好,谁又有什么办法呢?天网恢恢,顺天尊道,可矣。
“势利”,很正确,是“因势利导”的核心。用得着朝前用不着朝后,很好,难道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可,夏天穿棉袄么?
2
万法唯识。知识而常识,都是经验。经验多了,走万里路,不必多读书。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大多是些骗人的玩意儿。真经一句话,甚至很糙,不中听,反被人误解你的不雅。
未能免雅,比未能免俗还要俗很多!小雅容易,彻头彻尾的大俗,就是大雅。
知识等于确切。不确切的知识不是知识。书呆子自以为有些感悟力,却是自家的脚拇指在鞋子里动弹,自鸣得意,与别人毫不相干。
即便专家学者,虽然也有不少知识,但因非亲历,难免模棱两可,难以剀切。
要达到“剀切”,需要异常的悟性、细腻的感知以及超凡的表达力。
运动员都当冠军,怎么可能呢?职业,是混饭的工具。不拖累社会,就行了。不做坏事,就算好人了。
都是好人啊,究竟差在哪里呢?
有时很难说清楚。
不剀切,就是隔膜。不确切,就缺少力量。郢人运斤的故事,就是指出这种精准确切是双方的、同时的,需要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假如互相提防猜忌,遑言密切合作。一派天籁,光风霁月,毫无挂碍,那是什么样的境域呢?
3
在现实中,不要过度地祈求理想和浪漫。
自知,曰明、曰智。谁愿意主动做出牺牲呢?
知音难觅,只能绕弯子。
直截了当,往往不行,此时绕弯子却是大本事。要把别人绕进去,自己却冷静地旁观。
主观的迟钝,使他总是差那么一点,几乎就要触摸到了,但又错了过去;当他反省回来时,客观情况早已变化了。
窗户纸虽然很薄、很脆弱,但也不会被大风沙吹破;假如它破了,却往往是小孩子的调皮,仅仅小拇指轻轻地一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