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和尚吃鱼吞肉(1)

怀素和尚吃鱼吞肉

狂草书法大师怀素,盛唐时代的湖南永州零陵县人氏,少时家贫,出家做了小沙弥。他在家里断断续续吃过几种肉,对肉食几近于崇拜。进城东的书堂寺天天素食,青菜芋头,芋头青菜,吃得直吐清口水,想肉想断肠。怀素和尚个头小,与魏晋名士刘伶有一比,体轻,食量大,“收支平衡”。他五六岁出家,十年“肉压抑”,时有反弹。家在二三里地外,他半夜跳窗跑回去,急匆匆寻找有腥儿的东西塞进嘴巴,吞得上气不接下气。吞完了,和尚哼着山歌返回山门,被埋伏多时的师兄师弟捉个正着,押送方丈惩罚,抄五十卷《金刚经》《断酒肉文》或挑一百担水,砍几百棵白菜。

怀素的楷书亦见功力,当与抄经有关。

怀素《自叙帖》云:“经禅之暇,颇好墨翰。”由于他“屡教不改”,隔三岔五要溜出去偷腥,常常罚抄经卷。书堂寺藏书不少,其中包括汉代碑帖、二王父子真迹。怀素学王羲之的庄严气象,学王献之的潇洒风流,渐渐觉得不过瘾。一股莫名的力量在体内奔突,催他变书风。《自叙帖》是怀素名帖之一,后人竞相题跋。

十年馋肉,这力量太大,意识里装不下,外溢到白日梦中。

怀素盯寺院的麻雀盯半天,直接把麻雀盯成一块烤肉。斑鸠、野鸡、沉甸甸的肉画眉,简直叫他头晕目眩,垂涎三尺,心怦怦跳焉。1990年代,笔者在眉山多悦乡见过一妇女,面对满桌的肉食,她紧张而又局促,面孔紫胀,双目如射又低眉,拿筷子的手不停地颤抖……怀素和尚的馋肉,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怀素这法名,应该是方丈给他起的,叫他怀想素食,不要馋肉。他也再三下决心约束自己,却始终控制不住对肉的无限向往。怀素和尚要怀肉。他走一趟零陵县城的市井俗家,怀中揣了熟狗腿潜回书堂寺,藏入柴房,夜里抄经时,闪入柴门啃几口,兴奋得低吼。岂料师兄净远窥探已久,又把他告了。老方丈气极,指着怀素说:老衲叫你怀素,你、你、你……偏偏怀肉!

怀肉二字,不胫而走。零陵书堂寺大大小小的和尚,把怀素唤做怀肉。

怀素本姓钱,漫长的空门时光却是兜里无钱,嘴馋眼馋。他砍白菜端详白菜虫,掰竹笋细看拇指大的笋子虫,乃至拨弄屁蛋虫、退退虫、金壳壳虫……虫子是可以吃掉的。吃的方法有多种。鱼虾、鸟蛋、地老鼠、嫩麻雀,他偷吃两回挨罚一回,屡罚屡吃劲头高。藏肉的地方穷尽了想象力,比如瓦片下会有一条干鱼,墙洞中有竽荷叶子层层包裹的熏斑鸠。书法日益精进,佛经越抄越多,永州、潭州(长沙)的信徒们远道而来求一卷佛经,书堂寺香火旺盛。怀素犯禁怀肉,却没有被赶走,这恐怕是主要原因。方丈又必须惩罚他,以免他影响宝刹的庄严,信众的虔诚,“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怀素的个头长到一米五左右,再难往上长了,但脑袋瓜非常好使。怀素先是青睐刘伶,后来瞄准了李太白,逢人便说英雄豪杰的个头可以矮小,李白是雄证。暗示李白的身高只五尺许。他抄写李白的诗歌,视李白为知己,托长沙和尚搜集李白的狂草书法。李白草书的风格乃是“横风疾雨”,与宋代王安石相似。

怀素年复一年以小楷抄佛经,抄够了,于是越过行书直接奔向了草书,并且是狂草,横风吹柳条,疾雨打芭蕉。半夜三更他想肉想得尖叫,向壁狂舞羊毫笔,一个字大如斗,三个字写满墙,写完了又以石灰抹掉,异日再来涂抹。月光下他独舞静静的寺院,蹦跳台阶,倒挂屋梁,不可思议的艺术冲动反复撩拨他瘦小的身躯。体轻能量足,他越蹦越高,为后来在京城长安万人围观的书法表演打下了基础。

怀素十九岁,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告别书堂寺,回家种芭蕉。大约是公元744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