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扔官帽,辗转乞讨(5)

五柳先生醇酒般的寻常日子,能否持久?晋末军阀混战,百姓赋税极高,单靠种田难以养活一家人。渊明弃官后一度乞讨,“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词”。何之:到哪里去。行行:走了又走。早年他有过乞讨的经历,心里百味杂陈。五十岁的金刚硬汉,那乞讨的手如何伸得出去?扔官帽的手转为躬耕手,再转乞讨的手,其间的酸楚可想而知。他走了又走,到陌生的村落去乞食,远离家人和南村的乡邻。这类事,男人通常是不会讲的,羞于启齿。做过县令的陶渊明把乞讨事写进了诗篇,一句“叩门拙言词”,大丈夫为五斗米折腰的情与貌,如在目前。

笔者再三逼近他的生存细节,欣悦与悲哀俱收。乞食的画面不请自来:大师敲开了陌生人家的门,吞吞吐吐说明来意,结结巴巴提及家里的窘困。讨来的食物他舍不得吃,回家分给几双小手。老大陶俨又把食物悄悄递给小弟陶佟,翟氏背过脸去抹泪……

“冻饿虽切,违己交病。”这个短语,道出耿介之士共同的心声。

陶渊明宁愿辗转乞讨,也不去找那些人五人六的官员。他在写给儿子们的信中说:“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八个字,透露多少隐忍的辛酸。“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大师多傲骨,否则难成大师,逆境中撑不住,垮掉了。

信中又云:“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渊明的五个儿子在乱世存活下来,妻子翟氏得享天年,萧统夸她:“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据国学泰斗袁行霈先生近年考证,陶渊明活了七十六岁。

陶渊明五十八岁作《桃花源记》,这是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精神家园。他的精神伟力牢牢扎根于日常生活,举止天真,和蔼可亲,就像我们的亲人。他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生活之信仰,陶渊明承先启后。上京里和南村,先生有酒盈樽的日子居多,美感横呈,俯拾皆是。辗转乞讨的那双颤抖的手,破天荒写进传世诗篇。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古代最黑暗的时期,仍然有一些人过得赏心悦目。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江西九江的五柳先生。

当代德国的大学生中学生普遍熟悉荷尔德林,追慕那位“诗人中的诗人”。中国的学子如何呢?伟大的陶渊明,是否寂寞少知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