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的代沟(3)

我说:“代沟就好比素素的乳沟,年纪越大,偏偏喜欢把它挤得更深。没用的,无论你怎么改变也很难再加入她们了。不过假如换个角度看成熟,我觉得你早就成熟了,甚至比她们成熟得多,你懂得遵从内心去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成熟,你也许还来不及对比,实际上你是她们当中最年轻最幸福的一个,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敏终于点头了,可没一会儿又开始担心,就这么离开会不会太失礼了。我说:“当然不会,失礼的是她们才对,不过我相信她们是绝对意识不到的。”

在我看来,小敏的确是个年轻而幸福的女人,而且她自己也从来都不会否认。

但我想,她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误解,以为我所指的幸福以及年轻,完全是指她与Tom高度一致的生活理念与状态,这大概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来不会当面夸赞她的外表。可实际上只有我最清楚,那是带有浓浓的上海市井味的夸赞,更为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年轻、漂亮、幸福”。

大概是注重保养的缘故,小敏的那些姐妹看上去都只有三十五岁上下,代表着这一年龄段的中国都市女性的共同特征——看上去三十五岁,实际上三十八岁,心理年龄四十多岁。而小敏呢,看上去却不到三十,心理年龄就更小了。每一次遇见,她都是那样年轻漂亮,神采奕奕,皮肤的光泽丝毫不比二十多岁的上海小姑娘逊色。

记忆当中,小敏从来都不是个特别坚强的女孩,小时候特别爱哭,印象最为深刻的两次,都发生在我们支内随迁到北方的那些年月。一次是她手里的大馒头被一只大公鸡叼走了(注意,不是狗,是大公鸡)。还有一次是我妈妈为我们买了两根冰棍,她的那一根不小心掉在了地上。

尽管她与坚强的形象无缘,但这么多年来,岁月仿佛对她格外开恩。她这人仿佛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她面带微笑滔滔不绝的时候,那代表她是愉悦的。还有一种是她的话语会随思绪跳跃起来,毫无条理地跟我讲述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我知道,那代表她非常愉悦。

偶尔我会有个奇怪的念头,我特别希望小敏的那几个姐妹将来有机会阅读这本书,从中了解她们当初没有兴趣了解的一切——小敏的美国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最初的那几年,小敏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工作,后来认识了Tom,结婚生下Coco。等Coco稍微大一点之后,她开始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一年要翻译好几本书,要见诸多各国大人物,要写好多文章,要开好多会,要去好多国家。

她与Tom共同喜爱的一个国家是瑞士,这也正是她即将扎根的那块土地。2008年下半年,小敏卖掉了旧金山的房产,举家迁往瑞士。

到了瑞士之后,小敏转行做起了教育工作。另外,她不仅在慈善机构里有兼职,每周还要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到不同的社区做义工。她是天主教徒,每个星期天都要去教堂做礼拜。

跟在美国一样,小敏依然保持每日健身的好习惯,在这里,则以山地慢跑为主。她和家人每天起码要吃三种水果。她只用养颜护肤品,很少用化妆品,除非是要出席隆重的正式晚宴。

当然,我讲过,不喜欢用手机是她的一大特色。

这件事她是这样跟我解释的,也曾用过,但手机让全世界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她,不管她是在洗澡,还是陪儿女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听音乐剧,抑或早已进入了深度睡眠,那不仅会影响她与家人的心情,有时还会把她搞得手忙脚乱,晕头转向。

互联网她倒是用的,但仅限于查资料、传文件,还有给朋友写E-mail。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