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生——大腕再起路线图(2)

猝然的打击

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他们都有不卑不亢的气节。一南一北,两个赢得商界追捧和社会声誉的汉子,最终却身陷牢狱。墙内,他们不屈;墙外,声援四起。

1985年,孙大午妻子刘惠茹以每亩6元的价格承包被称为“憋闷疙瘩”的荒地,联合5位原始股东,启动资金2万元,购买了50头猪、1000只鸡,建起了一个小型饲料厂。但第一年亏损后,4位股东相继撤出,孙大午则鼓励刘惠茹坚持了下来。

1987年养鸡的利润开始上升。鸡场规模随之扩大,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午集团最初的财富积累。“厂子越办越大,后来雇到几十个工人,我也是在自己每天上下班的间歇时间帮助打理。”孙大午告诉笔者,“她一个人承包荒地,非常吃力。”

于是从1987年起,在银行工作的孙大午开始写辞职报告,不过当时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理解。“那个时候能开上212吉普车是目标,怎么能去开荒呢?”当时人们普遍是这种想法,“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来了鸡瘟,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

1989年,辞职后的孙大午和妻子一起开始创业之路。“果树生虫子没钱买农药,二人就动手一只只地捉;为给鸡舍降温,把仅有的一台电扇让给了鸡群;为打开饲料的销路,妻子刘惠茹推着小车免费送货上门,让农民赊销试用……”

其间虽有磕绊,但生意最终做大。1996、1997年,大午集团多个项目开建,需要很多资金,但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根本不够。

1995年,大午集团被国家工商局评为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这为它赢得了河北省农行对农业大县的一笔专项贴息贷款——250万元。“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得到的第一笔大额贷款,此前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只有几万元的样子。”大午集团总经理刘平向笔者追忆道。1997年左右,孙大午再被河北省政府评为“养鸡状元”,此后得到了农行的第二笔大额贷款——180万元。

对于一个乡镇企业来说,430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它却仍然不能满足大午集团的发展需要。“因此,从1996年开始,我们采用‘职工入股’的方式融资。后来逐渐从职工扩大到了邻村的村民。”从不信服潜规则的孙大午已经无法从当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到款,被迫一步步走出险棋。

其时,一张围猎的法网已悄悄张开,只是孙大午没有察觉。他的大儿子孙萌正紧张地办理留学的签证,他的兴趣更多的在于学习国外的管理科学。2003年5月27日上午11点左右,正在开会的孙大午接到一个电话,他告诉一位身旁的部下:“县里新来的书记要请我吃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