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七)

1.感受历史的喜与悲,生与死

潼关是战争的“天堂”,而战争正是历史最令人震撼的一面。在这片狭隘的关口前,生命的逝去就好像我们丢了一毛钱的硬币一样简单。不必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让他站在潼关的遗址前面,静静地领悟历史上的喜与悲,生与死。

2.学会对历史进行反思

三门峡水库建立之前,潼关原本是关中最大、最繁华的县城。可如今,当我们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时,这座历史的大“功城”却早已沉没在黄河之下。三门峡水库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利是弊,让孩子自己找出它的答案吧。

3.领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境

潼关在,中原在,潼关失,中原失,这是历史无数次验证的铁律。带孩子来领悟一下,这个小小的关口究竟是如何以四两拨千斤,抵挡自西来犯的千军万马的。

TIPS: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它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里面说:“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

带着孩子边走边看

潼关,与早已埋没于沙砾之中的玉门关、阳关不同。自汉至今,历经千年,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从未懈怠,直到退役的那一天,它的风采也依然壮丽宏伟。

据说,在四十多年前,黄河流经城外的沟底里,距离城墙好几丈,水流湍急,水浪拍打岸边岩石的声音,几里外都听得见,而靠岸的船还要十几个人拉纤。那时,潼关老县城的北墙就紧靠着黄河,南城墙则建在山上,而且远远地伸到了山顶上,宽宽的石墙有12个垛子,当地人把那称作十二连城。

四面高高的城门楼和西安城的一模一样。每到晚上,城门一关,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在城外的人,东边到不了西,西边到不了东。南面有山,北面有水,中间的通道被县城堵得严严实实。而潼关,也因为占据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成为关中最大的县城。

本来,潼关可以安静地矗立在黄河之滨,默默地任由岁月将它的一切痕迹抹去,逐渐被山藤倾覆,如此度过余生。但世事难料,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被无情的黄河之水淹没,再也不复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数道城墙遗迹,还有静静守护在它身边的巍峨壮丽的秦岭。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应当带着孩子到潼关,并告诉他们,旅程的目的地,承载的不一定全都是欢乐,古迹所诉说的,也不一定都是辉煌的过去,而“兵家必争”,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好的词汇。

潼关古城东门遗址

明清的潼关城池,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三十多处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嶂,古色古香,构筑精美。

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五十多条巷道,起伏密布。在这座不大的城池内,有如此之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秦岭

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来之突然,去之无踪。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

■诗词延伸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