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延伸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咸阳→渭南→潼关→雍州→汉中
渭南 说不完的华夏起源故事
尚书文与武,战罢幕府开。
君从渭南至,我自仙游来。
平昔苦南北,动成云雨乖。
逮今两携手,对若床下鞋。
——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节选)
仓颉造字
因为战争的关系,我最亲爱的人啊,你远在千里迢迢的北国渭南,而我在南方千山万水之外的仙游。更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一南一北,即便偶尔相聚,也会匆匆自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分开。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携手走在一起,将我们的鞋子并排放在床下了。
渭南,在《全唐诗》中被提及的并不多,唯独李商隐的这首《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里略有提及。但这并不代表渭南是个默默无名的小地方,事实上,在诗歌的历史中,渭南应该算是元老级的“人物”了。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中华民族所称的“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而华山所在的华阴市,今天也正归渭南管辖,而“夏”指的是夏阳,也就是在今天渭南管辖的韩城市。在这块狭长地带产生的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
渭南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20万年以前。那时,“大荔人”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而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王鼎、王杰、杨虎城等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也都在渭南名留青史。
渭南在唐诗中不算出名,是因为唐代的渭南范围实在太大,而诗人们所咏颂的,往往只是渭南的一个或几个景点。事实上,渭南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着不小的名头。《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雎鸠》,讲的正是古代渭南合阳流传的爱情故事。
不过,当我们带着孩子来到渭南,讨论古诗词却并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在这里,有着一个不得不说的华夏起源的故事。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知道汉字是谁创造的吗?”
在古代传说里,这个创造汉字的人,名叫仓颉。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完全无法记住。仓颉犯难了。他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这个办法就不奏效了。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简单,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结却十分麻烦。
后来,仓颉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绳子上打圈圈,然后在圈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办法比之前要管用得多。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非常高兴,于是叫他管的事情越来越多。
于是,每一年祭祀的次数,每一回狩猎的分配,以及部落人丁的增减,这些事情的管理统统落到了仓颉的头上。这下,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经记不住所有内容。究竟要怎样才能不出差错呢?
一天,仓颉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见几个老人正在为往哪条路走争执不休。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就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