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人人都爱读轻松的经济学书(1)

梁小民

我原来是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但这些年经济学越来越数学化,自1994年从美国回来后我就不敢言经济学了,只能以经济学的“票友”自居。

其实无论是做专家也好,“票友”也好,都有一个专与博的问题。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要在专业上有造诣,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这话正合乎我喜欢杂乱无章地读书的想法,于是就奉其为圭臬,只要有兴趣,就什么书都看。至今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读书中,我也体会到,这种学法恐怕是攀不上经济学顶峰、拿诺奖的。但对一个“才不过中人”的人来说,这种学法的确受益无穷。

当然,一个人的兴趣无论多杂,总是有主线的。我读书围绕的主线还离不了经济学。学经济学应该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读好的教科书。当年初入经济学门的时候,我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如今常读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后两本书的中文本是我译的,读得当然甚为仔细。读教科书让初学者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读好了终身受益无穷。一些人讲话、写文章犯常识性错误,还是教科书没读好。

教科书只是入门的,要学好还必须读经典。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没有几本经典垫底,做学问就底气不足。我一直放在桌上经常读的经济学经典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前一段还在读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经典是一个学科里程碑式的著作,常读常新,总会给你以启发。从大学到现在,《国富论》我不知读了多少遍,仍觉得没读够,经济学的经典也不少,我曾选出了50本,每个人全认真读过不容易,但总应该选几本读。我敢以经济学“票友”自居,靠的还是读过几本经典。

在我刚入经济学门时,读的都是一些严肃的著作,读得人“满脸旧社会”。以后读过一些大师写的通俗经济学读物,方知原来经济学还可以这样写、这样讲。最早读的这类读物是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书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趣,又蕴含了经济学的道理,真让人爱不释手。国外的这类学者我喜欢弗里德曼、贝克尔和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都是我常读的。在华人经济学家中,香港地区的林行止、台湾地区的熊秉元、澳大利亚的黄有光、内地周其仁的经济散文、随笔也写得极为出色。他们的书,我都买,也都读。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学着写经济学散文、随笔类的文章,好不好要由读者说了算,对我则是寓工作于享受之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