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父亲丰子恺是中外闻名的漫画家和艺术大师。父亲在中学时代得到名师李叔同的指点,后来在日本又受到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悉心钻研,吸收了中国古画的精髓,运用毛笔、墨、宣纸,采用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作画。他又擅长音乐、散文和书法,运用漫画和散文描摹天真儿童的心灵,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鞭挞旧社会的不平等相,描绘祖国的山水风光。他的作品“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父亲丰子恺去世三十多年了,我也早已进入垂暮之年。但每当我瞻仰父亲的遗像,欣赏他的漫画,阅读他的散文和译著时,父亲慈祥的音容笑貌又历历在目,我似乎又回到了缘缘堂,回到了嘉兴金明寺弄,回到了桂林泮塘岭和两江圩,回到了重庆沙坪坝,回到了杭州里西湖和上海陕西南路“日月楼”,往事一件件、一桩桩都依旧历历在目,父亲慈祥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在缘缘堂,我们姐妹兄弟在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长为充满幻想的少年;抗战时期在桂林我们姐妹每天帮父亲整书画、洗笔砚、收发信件,别人都称我们是父亲的“小秘书”;在重庆沙坪坝我们和父亲一起欢庆抗战的胜利;在石门湾、在嘉兴、在杭州、在上海,我们伴随父亲度过了一生,直到一九七五年父亲在“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

八十年代以来,我陆续写了几十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回忆父亲的生活、创作生涯中的逸事,发表在《新民晚报》《桂林日报》等报刊上。在读者和子女的鼓励下,现把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丰宛音

二〇〇六年一月于上海芙蓉江路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