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说:我是三等人才 1

1940年12月底,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先后由昆明搬迁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同来李庄避难的还有同济大学师生、中国营造学社、北大文科研究所等机构,外来人口达到了1.2万之众。李庄的庙宇、大院及乡村土屋,成为这一万多“下江人”栖身之处。中研院史语所的傅斯年因兼任中研院总干事,不便在李庄久留,史语所人员住在一个叫栗峰山庄的地方,因此地盛产板栗闻名,又名板栗坳。此处坐落在长江边一个小山顶上,原属张氏家族住地,共有房屋几百间,整个史语所与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办公与住居处就在这个村庄。

傅斯年把房子分配完毕,即回重庆中研院总办事处办助上任不久的代理院长朱家骅处理各种繁琐事务,史语所的日常工作由李方桂代为主持。

李方桂者,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人也,其父李光宇年仅20岁就通过清朝的官试得中进士,后来被派往广东做官,1902年李方桂出生于广东,稍长即接受私塾教育训练。辛亥革命爆发前一年,李光宇辞官隐退。据李方桂后来回忆说,其父辞官的原因主要是“想做清朝的忠烈之臣,不愿在共和政府里做事。”[1]辞官后的李光宇把北京的房产抵押给一个商人,拿着所得的大约6000美元,举家迁往山西大寨村老家度日。当时偏僻穷苦的大寨村不被外界所知,直到过了半个世纪之后,号称“硬汉”的陈永贵与“铁娘子”郭风莲这一男一女在政坛上横空出世,以及举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风潮,这个济济无名的村庄才如晴天霹雳,一下爆响了整个世界。许多年之后,当坐在美国夏威夷自家别墅中耳听轻音乐,品尝着“味道好极了”的巴西咖啡,欣赏着窗外蔚蓝色海景的李方桂,与来访的记者们谈起自己的故乡时,完全省略了山西和昔阳,脱口便直接说出“大寨”二字,并进一步阐述说,因为大寨的声名之大,传播之广,“现在我也跟着出名了,不管谁问我‘您老家在哪儿?’我都说‘我老家是大寨’。”[2]在大寨如日中天的过去和之后,无论是当地土著还是从四面八方专程前往朝拜的行旅,却大多不知道大寨这个小小的山村,除了挑着罗筐开山运石,肩上、手上满是血泡的“硬汉”与“铁娘子”之外,还有一位靠大脑劳作赢得世界级声誉的学术大师、“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呜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