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初冬,刚从国外访学归来的李济自香港下船后,于中山大学访友时与傅斯年不期而遇。这是傅、李二人人生旅途中首次相见,却一见如故。傅对李说:在此之前,自己在中山大学与顾颉刚等人办了一个语言历史研究所,现在又办一个历史语言研究所,名称倒过来了,该所隶属于蔡元培为院长的中央研究院。原来在中大办的研究所聘请的都是土学者,现在全部或大部分要改为“海龟”,并且要以欧美派的西洋“海龟”为主,留学日本等地半土不洋的“海龟”不值一哂,目前已聘请了陈寅恪与赵元任两位大字号“海龟”,希望李济能鼎力相助,并出任第三组——考古组主任云云。李济听罢,很是高兴,从事新式的专职田野考古工作一直是他的梦想,现在有这样一个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这种愉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李济后来在回忆中所言:“我感觉陈寅恪和赵元任先生都已答应他参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分别主持历史组和语言组,现在要我来主持考古组,地位和他们平等,而我的年纪比较轻,这使我感觉到很大的荣幸。在学术上,傅先生可以说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待遇。”[1] 从这几句简短话语透出的信息推断,是否李济此前已感到自己在清华没有被列入“四大”的尴尬,而为这次与陈、赵二人同时被列为“三大”而庆幸?但无论作何考虑,李济的心是被说动了,他决定辞去清华和弗利尔艺术馆的本兼各职,加盟史语所并集中全力主持考古组工作。自此,清华国学研究院残存的三位导师尽数归入傅斯年高举的大旗之下。
这一年,傅斯年33岁,李济33岁,赵元任37岁,陈寅恪38岁。
1929年6月底,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告解体,清华园中三位大字号“海龟”的命运,就此与南国的学界“大鳄”傅斯年紧紧维系在了一起。